157、再回京城(1/2)

五年时间匆匆而过,张瑶一家三口从京城出发,沿临海城市而行,一直走到最南边的广东省,后又沿内陆折返向北,差不多将东边的小部分国土走遍了。

此时他们正在山西平阳府境内,已停留了一个月,计划再呆一个月,就西行去陕西。

昨日一家三口去登了云丘山,张瑶觉得有些疲累,今日就不打算出门,留在临时租住的院落中休息。

杜逍则带着杜煦出门去参加当地文人们举行的文会去了,是人家文会主办人亲自上门来请的。

这些年游览天下,杜逍的画技更加精湛、意蕴无穷,闯出了不小的名声,尤其是他画的日出之景更是一绝,《海上破晓图》和《日揽云山图》已经成为竞相追捧的名画,被各地富商叫出天价求购,甚至有个富商曾跟着张瑶一家半年,就是为了求购两幅画,不过最终还是被拒绝了。

这两幅画也是杜逍心中的得意之作,他也不缺钱,所以根本没打算卖,打算当传家宝传下去。

如今,杜逍每到一地,逍遥居士的名号便会吸引来众多追捧者,上门拜访者络绎不绝,至于文会的帖子更是接都接不完,让张瑶不胜其扰。

不过名声大了也有好处,那就是每到新的一地吃喝住行都更方便了,甚至有时候还能化解危险。

有一次,在野外赶路的时候,突遇急雨,不得不停下来找地方避雨,等雨停天都黑了,只能在野外露宿,谁知第二日一早就被一帮匪徒给包围了。

张瑶他们当时也没想着对抗,就想着交涉一下,泼在免灾,毕竟人命珍贵。谁知土匪头子还曾是个读书人,竟听过杜逍的名号,最后只求了杜逍一幅画,放他们走了。

当然,到了下一座县城后,杜逍也毫无不犹豫地去官衙将他们给举报了。

张瑶歇过午响,叫来下人询问:“又有新的帖子吗?”

下人答道:“回夫人,没有新的帖子,不过有一封驿站送过来的信,说是从京城送到浙江,又从浙江一路辗转送过来的。”

张瑶有些纳罕,这些年因为她们一直在路上,就算停留在某地也停留的很少,在古代这个联系只能靠写信的地方,除非她们主动去找别人,否则别人就算给她们写信也不知该寄往哪里。

所以这些年,基本上算是与曾经的亲朋好友都断了联系。

没想到,如今却有一封信千里迢迢的找到了她们。张瑶心中有些不好的预感,这怕不是出什么大事了吧?

“快拿来。”

信虽然在路上漂泊了几个月,但保存的还算完好,张瑶拆开外面的大封,取出里面的小封,上面写着杜文翰亲启。张瑶没管,径直打开后,里面却又抽出一个信封,上写张瑶亲启。

这还是给她的,张瑶拧眉,快速打开最后一层信封,终于抽出了真正的信件。

信有两部分,明显是两个人写的。

张瑶拆开其中一个,这封却是黎音写的,很简短,上面的内容却让张瑶心惊肉跳。

信写于去年八月,主要内容就是讲张玥突然病重,请在外的柳卿卿帮忙转交给张瑶。

杜逋这几年一直还在都转运盐使的职位上,虽然需要各地奔波,但衙门是固定的,比张瑶好找多了,所以黎音寄信给柳卿卿也能理解,毕竟柳卿卿在南边找张瑶比她们方便多了。

张瑶看到姐姐病重固然心中焦急,但如今距离信件发出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六七个月,该发生的都发生过了。她还是先按下心急打开另一个人所写的信件,这封是柳卿卿写的,第一句话就让张瑶担忧的心情放下。

原来柳卿卿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也已经过了一二月,而刚好有去京城送节礼的下人回来,说是张玥的病情已经好转,人没事。

张瑶松了口气,才继续看后面的内容。

这封信是柳卿卿打听到张瑶的行踪后才写下的,已是去年过年时分,因为很久没联系,她写了许多内容,但其中最大的一件事,却让张瑶刚刚缓解些的心情又骤然沉重起来。

贾敏于去岁小年夜的时候,急病去了。

这个急病是字面意义上的急,从出现症状到去世,不过半月而已,林如海求太医的折子甚至都还没送出两淮地界。

柳卿卿在信上说,她亲去吊唁了,但到的时候贾敏的棺椁已经封了,正准备送往姑苏林家祖地下葬。林如海因还要驻守衙门,最后是林柏带着弟弟妹妹将贾敏的棺椁送回去下葬的。说她前两年还见过一次林如海,那时候人还意气风发,这次见到的时候,林如海的头发都白了一半,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贾敏去世才白的。

其余地拉拉杂杂还说了许多,张瑶却已经有些看不下去。对于贾敏的去世,她一时有些难以接受,虽然这个世界里的贾敏肯定比原著里多活了几年,但其实也不过才四十来岁,在张瑶的感觉里,这个年纪还正值壮年呢。

况且贾敏还是得了急病去的,就更让人难以接受了。

张瑶一整天的心情都很低落,杜逍父子回来的时候敏锐感觉到了她的异常。

“怎么了?”杜逍关心的问,“身体还不舒服?”

张瑶摇摇头:“没有。不过收到了大嫂的信,信上说林如海夫人去年去世了,大姐也在去年重病了一场,如今也不知如何了。”

杜逍神色担忧,他很清楚自家媳妇儿与林夫人的交情:“那,可要去姑苏祭拜一番?”

“算了。”张瑶有些意兴阑珊,“去了也不过是见一墓碑。”

“你也别太伤心了,生死有命,林夫人若在天有灵也不愿你为她如此伤神。”杜逍劝道。

“我知道。”张瑶缓缓吐出一口气,“我只是觉得,死亡从未离我如此近。”她有些能够理解那种身边有同龄人去世后的恐慌感了。

“我们回京吧。”张瑶突然没头没尾的甩出一句。

杜逍一想,知道媳妇儿这是担心姐姐,便没拖沓地答应道:“也好。”

他看了一眼坐在旁边没说话的杜煦:“刚好给煦儿把亲事定下来,他也不小了,今日在文会上,许多人都向我打听呢。”

张瑶微微露出笑意,杜煦今年十八了,还没定亲,这些年跟着夫妻俩东奔西跑,也没机会。不过人如今沉稳了不少,不再像小时候爱哭耍赖,书画方面也继承了他爹的天赋,如今略有薄名,但也难说吹捧的那些人是真心的多,还是看在杜逍的面子多。

不过也无所谓,杜煦的宗室身份,就注定他不能走科举这条路,且他本身也对当官不感兴趣,所以如今一家三口也有了默契,让他跟杜逍走一样的路子,这势必就要借助杜逍的名声给他铺路。

决定了回京,一家人也不拖拉,当即收拾行李、与人告别,五日后便利索启程回京。

一个月后,张瑶再次看见了阔别五年的城墙。

“好像没什么变化。”张瑶撩着帘子细细打量。

杜逍随她一起,点点头赞同:“看起来京城这些年的变化也不大。”

车队随着人流缓缓入城,一路走向几年未住人的乐安公主府。

因为早派人回来收拾房子,所以如今大门处正有人守着迎接,进门安置听留守下人汇报等事不再细叙。

休息一日后,才派人去亲朋好友家送上回来的消息,并询问何日方便上门拜访。

头一站就是左相府。

虽然当年驸马的事闹得,两家的情分已经极其稀薄,但左相依旧是杜逍的祖父,在左相还活着的情况下,杜逍外出归来不去见这位长辈,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是的,左相他老人家还活着,并且还稳稳当当地坐在左相的位置上。而当年与他分庭抗礼的张老太爷早已作古多年,就连儿子都去世了,左相却依然健在。说真的,常青树都没他青。

去左相府没什么好说的,张瑶就是抱着去打个转的心思,反正她跟那位张大夫人也聊不到一块去。

但张瑶没想到的事,这次在杜府,她却见到了一个“熟人”。这个人她从没见过,但却早听说过她的名字,乃至于她的家事都烂熟于心。

薛宝钗。

张瑶再没想到,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见到这个人,她还以为可能会在贾府见到这个人呢。

左相还没去世,所以杜家也没分家,左相有四个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可以想象如今杜府里的人有多少,关系有多乱。

薛宝钗,如今杜府的二奶奶,嫁的是张大夫人的嫡二子的三子,从辈分上来算,是张瑶的侄媳。

不过关系太远了,都出了五服。

但张瑶还是有些好奇,即使薛宝钗的丈夫辈分再小、地位再低,那也顶着相府子孙的名头,怎么会娶薛宝钗这样一个身份的妻子?不是她歧视被洗脑,只是以如今注重门当户对来看,已沦为商户、亲生的哥哥又被判刑的薛宝钗,怎么也不可能会进入杜家的择媳范围啊。

这个疑惑,张瑶压入心底,打算回头去问问姐姐。

拜访过杜家后,第二站就是张瑶娘家,张大嫂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却还亲来迎接她这个小姑子。

张瑶疾步走上去,埋怨道:“大嫂这是拿我当外人吗,竟还亲自来迎。”

“姑奶奶回娘家,就得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杜大嫂戏虐几句,一行人回了正院。

先是各房晚辈来拜见,见过的没见过的,张瑶都送上礼物,然后晚辈散了,张瑶就与杜大嫂闲聊这些年的见闻。

“二叔二婶前些年也陆续去了。”杜大嫂唏嘘,“二婶去前还念叨你呢。”

张瑶有些惭愧,自出嫁后,她就与张二叔一家来往不多了,偏两位长辈去世的时候,她都在外,连消息都没接到,还是中途回返的时候,想着去父母墓前祭拜一番,才从老家得到的消息。

“几位堂哥呢?”张瑶问道。

杜大嫂回答:“你大堂哥二堂哥外任去了,三堂哥一直在老家你应该见过了,你四堂哥却是带着你四堂嫂去了长安,说要在那边办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