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震惊众人(1/2)

如今,薛宝钗之父还没去世,官至紫薇舍人,又称中书舍人,掌传宣诏命,虽然品级不高,但却常在御前走动,是兴元帝跟前实打实的红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薛宝钗之父才能入了王仁祖父、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的眼,以女许之。

虽然薛宝钗之父娶了媳妇没多久,王公就去世了,导致他没能借上这位岳父的力。

不过张瑶记得,这位薛公好似活的也不久,在薛宝钗幼年去世了,估计薛家成为皇商应该是这位临终的安排。

当然,薛家最后虽然成了皇商,但此皇商非比皇商,薛家这种皇商是领着内务府的差事,为兴元帝做生意的,相当于是兴元帝私人的管事。

皇帝的管事能与别的管事一样吗?人家可是在户部挂着职称、领着俸银的。

若是薛蟠有出息一点儿,还是很容易进入官场的,但可惜这位腹内草莽,生生将偌大的家业败落了。

话说回来,贾赦最近被母亲闹的很烦,盖因贾政的三年任期去年就已经到了,但至今吏部没有调任的消息,母亲就逼着他赶紧把贾政给弄回来。

这事儿还真不是贾赦不出力,因为吏部调任是根据考评来的,而外任官员因为任地的距离远近,本就会推后,贾政的任地距离京城有四个月的路程,拖个半年一载实在太正常了。

他差不多是隔两天就去吏部走一遭,打听自家倒霉弟弟的考评,今儿总算有了好消息。

贾赦翻着考评表,有点怀疑的看向吏部同僚:“这……是不是写错了?”

吏部的这位同僚去年就帮贾赦看了贾政的考评,很能理解贾赦此时的心情,感慨道:“好叫伯爷知道,并没有写错,据前去考察令弟的同僚说,此次令弟的考评这般好,主要是因为他的任地今年也受了涝灾。伯爷也知道,令弟的任地距离颇远,若是上奏进京、再等京城调拨粮食过去,恐怕黄花菜都凉了,谁知令弟却说服了当地的大户主动捐粮,度过了这次灾害,没让当地起大乱子。”

“不过,当地民风到底有些彪悍,所以抵扣了些令弟的赈灾功劳。”

这位大人说话很是委婉,贾赦也是官场上的老人了,还能听不明白吗?人家这意思是说你弟弟就任这三年就做了自行赈灾这一件有功劳的事,其他的是一事无成,甚至还不如原来,所以用赈灾功劳给将功折罪了。

不过贾赦还是很惊讶,对于贾政他自问还是了解的,这人就是个假清高,让他低头去求人捐粮赈灾?做梦还差不多,就他那自以为藏的好其实显而易见瞧不起人的态度,人家不套他麻袋就是好的了。

所以这事背后,肯定有猫腻!

虽然如此断定,但贾赦也没拆自家倒霉弟弟的台,而是感谢道:“应该的应该的,吾弟还请大人多多关照。”

“伯爷客气了,咱也不过听命行事罢了。”暗示任命这事他说了不算,贾赦如果有要求还是去找上头走关系的好。

走个屁的关系!

走关系弄回京城来膈应他吗?贾赦对这些人的尿性还是了解的,那些京城的、油水丰厚的好缺都是待价而沽的,不是说收受贿赂,而是用来换一二资源或人脉,所以贾赦如果不去走动的话,贾政是不可能回京的。

可惜,这次他却是马失前蹄了。

吏部的人人家也是有考评,他们的考评就是看任命官员的考评,若有得下下考评的官员太多,他们也是要吃挂落的,这证明他们没有识人之能。

贾政就是拖后腿的家伙,上次那个考评让吏部官员们好一阵吐槽,但当时却是没有合适的职位给贾政,而且他们翻遍了贾政的考勤表,愣是没找出一点长处来,所以只能无奈的把贾政放在原地,好在那边确实民风彪悍,还能扯一扯遮羞布。

今年他们本来都准备挨批了,结果贾政却给了他们一个惊喜,考评就不说了,关键是这次的事情让他们看到了贾政的一个长处,那就是拉饥荒的能力很优秀!

户部最喜欢这样的了,整个大黎的官员群体,户部那群人可以说是最抠的了,同时也是最能忽悠的,不仅能忽悠掉给别的衙门的拨款,也能将别人的钱忽悠到户部去。

而且最妙的是,同为六部之一,说的是吏部对户部的官员有任免权,但也就说说而已,你敢动人家部门的人试试,明天人家就敢卡你们的经费,所以对于户部官员的考评,一般上官都不会计入到吏部官员们的考评里的。

于是如此这般下,负责贾政这一片的吏部官员灵机一动,就将贾政安排为了户部员外郎。

对于这种五六品的小官位,一般长官们都是看一看考评,不过分的都直接盖章通过,所以等贾赦被吏部官员上门道喜的时候,任命变动都已经送出京城了。

贾赦听完,直接就想原地给这个来报喜、想拍他马屁的小主事一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