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亲耕(1/4)

长孙无忌将决断写下,搁置一边。

他们负责商议出一个结论,然后由管事太监将这个结论奏疏上报李治。

李治或是给一个全新的方案,或是在奏疏上打个圈或者画个叉。

打圈自然是同意,然后由中书省起诏,门下省审核,最后交给尚书省执行,每一个步奏都需要盖印。

若李治给出不同的意见,则依旧由中书省起诏,门下省审核,但这里的门下省有驳斥诏书圣旨的权力。也就是说门下省宰相觉得皇帝自己的想法意见有问题,可以驳斥回去,由李治或与宰相们重新商议一套大众认可的方案。

李治只打个叉,不给出新的方案,亦就说明皇帝不满意,需要重新探讨商议新法。

故而一道圣旨,不只是皇帝个人的意思,还需要中书省的印章、门下省、尚书省的印章,方才是一道有权威的旨意,少了一个流程都不行。

这一套君权、相权的制衡是封建社会公认最出色也是最理想的方式。

当然,因为过于完美,故而仅存于理想。

十有八九的帝王不愿意任命一个一天到晚驳斥自己圣旨的宰相统御百官。

这也是为啥朱元璋直接废除相权的原因所在,老朱家的天下,当然得老朱家说的算。

后期的李治大权在握,也不太将诸相当做一回事,可现在君权旁落,所有军政机要皆出宰相堂,他偶尔有想法,也得看门下省的意思。

这门下省的长官韩瑗娶了长孙无忌族兄弟长孙诠的姐姐,与长孙无忌属联姻关系。

驳斥权等于在长孙无忌的手上。

李元瑷看了一眼四周,长孙无忌、李绩、柳奭、韩瑗、褚遂良,这庙堂还真是长孙无忌说的算。

长孙无忌接下来又商讨了诸多关于军政方面的国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