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身不由己(二合一)(2/3)

玄奘看着智律道:“智律,你可知贫僧为何希望你能自改法号戒定慧?”

智律战战兢兢道:“弟子不知!”

玄奘道:“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贪、嗔、痴为三毒,汝极是聪慧,又一心向佛,奈何心性不定,未能息灭贪嗔痴三毒。贫僧惜你之才,留你于身旁,本欲化解戾气。却不想令你徒生攀比之心,导致惹下今日祸事,吾之过也。”

“今收你入门,为吾四徒,全师徒之缘,同罪同罚。”

他说着转向李元瑷道:“商王殿下与我佛缘分不浅。今日之事,贫僧以猜十之七八。过在贫僧教导无方,错在吾徒心怀嗔念,为讨好贫僧而惹下如此祸事。商王今日让贫僧明白一理,懂的人圣人、太子以及商王之苦心。玄奘此来,以非玄奘,不在令有他念。”

智律面色苍白,对着玄奘磕了三个头,这师傅二字,却叫不出口了。

原来智律是弘福寺方丈慧海法师的弟子,玄奘这一空降弘福寺,立刻让人忘记了他的存在,沦为了一个摆设。

若玄奘是寻常高僧,慧海法师早就安排上了。

玄奘入住弘福寺,在弘福寺开设译场是李世民这个皇帝亲自下的命令,给慧海法师十个胆子,他亦不敢抗旨。

但作为长安最大寺庙的主持,担心玄奘喧宾夺主,抢了他方丈之位,就安排智律去服侍玄奘,在他身旁安插一枚棋子,好抓他把柄。

而智律一直想成为玄奘的徒弟,从而成为万人敬仰的高僧活佛。

但是玄奘识人极准,看出了智律心存他念,并未同意。

智律一直以玄奘徒弟自居,加上慧海法师的暗中支持,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掌控了弘福寺不小的权力。

智律一门心思想讨玄奘欢心,认为自己只要讨得玄奘欢心,就能成为他的弟子。

那日在为玄奘整理书籍的时候,看到了玄奘偷渡出长安后的事情。

石磐陀是西域胡人,在恶劣的沙州肃州一代讨生活。

穷山恶水出刁民,在沙州肃州讨生活的人,没有几个是善男信女,石磐陀亦是一样,依仗着与生俱来的怪力,或是给商队领路,或是黑吃黑,干些伤天害理之事。

玄奘出凉州后,需要一名向导,无巧不巧的找上了玄奘。

石磐陀见是长安来的高僧,还以为有油水可捞。

一路西行,两人无聊,玄奘就给石磐陀说佛论法。

石磐陀本性不坏,只是秉性有些贪婪,又生活在穷山恶水的沙洲,手上有着几条人命的。

佛家因果道理一灌输,石磐陀自问有罪在身,直接拜了玄奘为师。

在过玉门关的时候,石磐陀才知道玄奘是偷渡来的,根本就没有过玉门关的路引。

大唐国法森严,依照唐朝律法,边军若遇上无路引的偷渡者,可以直接就地处死,以贼寇论罪。

石磐陀带着玄奘有惊无险的从小路避开了玉门关,但他深知唐王朝强大的影响力,心底打起了退堂鼓。

可如此退去,又有些不甘,石磐陀便动了杀念,干脆将自己这个便宜师傅一刀杀了,就地分赃。

玄奘本就是得道高僧,还是有些盘缠积蓄的。

玄奘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僧人,面对石磐陀这样动了歹心的西域刁民,丝毫不惧,一边摆出师傅的架势,一边用佛经给石磐陀洗脑。

石磐陀终究没有玄奘的觉悟,但也因受到了玄奘的感化,主动向玄奘辞行。

两人师徒缘分亦到此为止。

玄奘将此事写入《大唐西域记》,智律看在眼中记在心底。

智律偶然得知升道坊出现了一个形似猴子的胡僧,登时动了心思。

石磐陀的模样,辨识度太高了。

原来石磐陀离开玄奘之后,心底隐隐有所触动,有了点点感悟,不在心存恶念,认认真真的干起来走镖的事业,时常护送领商队来长安,以此获得银钱。

当初恰巧救了李元瑷,也是走镖之后,打算出城在城外找一个地方借宿一宿,毕竟长安物价太贵。

途中遇到受惊的宝马,石磐陀本想将马还回,讨一点银钱,不想遇到了刺杀一事,他不想图惹是非,救了人后,顺手牵马走了。

智律只道石磐陀意图杀玄奘,完全不知玄奘根本没有怪罪石磐陀,只以为将石磐陀擒住,捆绑住玄奘面前,给他出气,为他报仇,讨他欢心,从而达到自己拜师的目的。

这才惹下了今日一连串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