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改山之名(2/5)

他这番话给了曾灿一个台阶,曾灿盯了其人一眼,点了点头:“既是诸葛先生说言,此事我就允了。”

见自己忠心的护卫有了着落,董伯予也不愿再与曾灿多言,他目光转动,看着诸葛瑜:“这一切皆在先生意料之中?”

“董公虽是大儒,但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与护国公差之甚远,至于废帝,庸碌之辈,彼若无所动,反而能得太平,彼若有所动,必致天下纷乱。”诸葛瑜没有愧色:“既是如此,瑜便稍稍推动一步,也使天下早些一统,大秦早些太平,毕竟真正强敌,还在后头啊。”

董伯予咳了一下,喉咙里呼噜呼噜了两声,但是因为痰音甚重,谁也不知道他这是什么意思。

他原本有许多话要与诸葛瑜说的,但此时却一句也说不清楚,只能黯然闭眼。

片刻之后,这位忠心不二的儒家大宗师,便死在了这荒山野岭之内。

见他确实断气,曾灿目光闪动了两下,诸葛瑜在旁向他微微躬身:“董伯予虽来与护国公为敌,可是护国公对其人还是甚为赞赏,只是惜哉不能为护国公用罢了……曾将军如今功绩,已然彪柄,多此一头颅,并无补益,瑜愿为其家人请命,留其全尸。如此,一则可显护国公之仁德,二亦可见将军之宽厚。”

他这番话说得姿态很低,哪怕此时曾灿心中颇有些自负,也不禁缓缓点头,算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然后曾灿开口道:“董伯予不过是不识大势的愚人罢了,倒是诸葛先生,你又有何打算?”

诸葛瑜望向群山,此时虽然已经入冬,但这区山之中,多苍松翠柏碧竹绿杉这类四季常青之植物,故此山色仍然是一片墨绿。诸葛瑜笑着道:“若是护国公晚生十年,瑜必然是要辅佐其人,以成天下之势的。但如今,护国公大业已成,麾下文武兼备,有如曾将军这般贤才,我便是出来,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并无多少补益。况且瑜为人清傲,不喜俗务,勉强为官,只会得罪上司同僚……天下之大,瑜愿为护国公治下之民,享此太平之福。”

他丝毫没有出仕之意,这番话说得也很诚挚,并非敷衍推搪。曾灿却觉得甚为可惜,当即劝道:“先生才略胆识,可比管、乐,我主英明识人,远胜桓、召,此天作之合也。先生如今年齿,稍长于我主,正值年富力强,以先生才具,高位唾手可得。先生坐享太平之福,何如共建太平之功,即便不为一世富贵,亦是为苍生性命!灿,庸?之人,口笨舌拙,词不达意,唯愿先生慎之思之,若得先生佳音,灿愿为天下荐先生!”

诸葛瑜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才道:“将军赤诚之心,若说瑜未曾怦然心动,那便是自欺其人了。非是瑜不识好歹,亦非是瑜沽名钓誉,实在是瑜不知在护国公麾下可做什么。瑜所可为者,不过是兴水利而屯田,精器械而练兵,此等事务,护国公所虑者,远比瑜周全。瑜之禀性,不乐为二千石之郡吏,又不堪为丞相、尚书,便唯有居于乡野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