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四章 风云变幻(2/4)

二百多年前,朝会人多口杂丧失决策功能后,君臣面议就成了一种取代朝会的决策形式。这个人员范围小了很多,一般都是大学士九卿之流,朝会结束后有要事奏报的人也可以参加,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廷议了。

不过自成化朝起,就连这种君臣面议也成了一种奢望,除了偶有如孝宗、毅宗皇帝,多数情况(武动乾坤最新章节.)下都是君门万里、天颜难见。

到了如今景和朝,代天子秉政的慈圣太后贤明有德,倚重大臣,所以时常在武英殿召集群臣面议断事。大概是上个月过圣寿节积压了一些政务的原因,所以今天太后在早朝后临武英殿视事。

李大人作为分票中书,须得熟知政事走向,此时也有幸进入武英殿,位于班列最末尾。

殿中一层细细珠帘,将慈圣太后与群臣隔开。瞧了个新鲜的李估想道,这也算那传说中的垂帘听政罢。

太后临殿,群臣礼毕不用赘述。

议事时先是定了近期几件迟迟不决之事,内阁方面屡屡由袁阁老应答,因为这些事务都是比较疑难的,所以被李估毫不客气的分给了袁阁老。

眼里看着袁阁老一次又一次的出列奏对和接旨,仿佛内阁之首般的风头,李估心里五味杂陈,是他亲手造成了这一切啊。

无论袁阁老水平是高是低,政务办的是好是坏,即便差到招来一片骂声,可只要今后这个场面持续下去,那真成了给袁阁老造势了中书舍人毕竟只是中书舍人,大学士毕竟还是大学士,李估暗暗摇头叹道。以此事可以看出自己的见识和境界仍是不足,陶醉于打压阁老的虚荣有何实际意义?

看来以后要变一变了,李大人正满心琢磨如何推行修正主义路线时,太后命内监传示一封奏疏。每个重臣看过后,都不约而同瞄了一眼最近颇有几分风光的内廷新人李估。

再蠢的人也猜得出奏疏内容了,李估可以肯定必然就是昨天在驸马府看到的那篇。

有河南道监察御史出列道:“诚如疏中所言,李估行有劣迹,骤列中枢,圣裁待勘。我河南道至今传贴半月,拒不至堂,此乃骄狂无法之状!臣王启年等再伏乞圣裁!”

聪明人都听得出来这里有几分文字游戏的味道了。太后确实有过停职待勘之谕,后来又将李估复职。但从文字角度说,复职了只代表不停职,没说不勘了不然应该是复职停勘。

多少年来,朝廷谕令中只要复职就表示停职待堪这个处分都取消了,大家印象里也一直这样认为。什么勘不勘的,本就是个过场没谁咬文嚼字的抓这个漏洞,却不料今人出了一个异常,其中有内幕啊。

被当廷弹劾的李估眼观鼻、鼻观心、气沉丹田,静立不语。此时说什么都没用关键要先看太后的态度,只要她老人家口吐一句“就此停勘”那就什么事都没了。

但李估估计这句话对言官有些简单粗暴,出于政治正确需要太后不会轻易说出来的,他的分量也不够让太后如此说。

又有吏科给事中出列奏道:“臣也同议佞人幸进一朝势起,为祸于内廷,作乱于庙堂(以下省略三百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