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郑和表示太祖在说笑(2/5)

好好说话的,那就是友邦。我卖你一点铁锄头铁镰刀,绫罗绸缎麻布衣,黄符冥纸桃木剑,笔墨纸砚各类书籍换你的金银大米。

要是不好好说话,那就不好意思了。你们得认识一下大明将士手中的刀剑是个什么样子。它们究竟是锋利还是不锋利,得要亲身感受一下才能知道。

至于夺取佐渡岛与石见银山的事情,在当地寻找一些代言人扶持起来然后租借个九十九年什么的不要太轻松。

九十九年的话,大量雇佣当地人做苦力。估计也就挖的差不多了。

摆平扶桑,镇住安南。再之后才是真正的下西洋。

王霄在应天府待了数月,期间只离开皇宫出去过两次。

一次是去凤阳祭祖,另外一次则是去了三叉口草鞋峡的宝船厂观看船只建造。

王霄去宝船厂给外界透露出的信号就是,与那个不愿意再耗费巨资下西洋的洪熙皇帝不一样,王霄是支持开展航海的。

想要片帆不得下海的并非是皇帝,而是那些地方乡绅与朝中大员。

与后世猜想的不同,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赚钱的,而且赚的很多。

每次下西洋都是八九百乃至千余吨的大船数百艘,带着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去往遥远海外。换回来的是大量的象牙珠宝香料檀香珊瑚珍珠药材犀牛角珍贵木材等等贵重物资,哪一样发卖出去都是一笔巨款收入。

朱棣五征漠北,三下安南,重修大运河,扩建顺天府迁都,修建长城,编撰永乐大典等等哪一样不是花了大价钱的。

他几乎年年打仗,哪一次不是几百万两的军费起步?

如此之多的开销,单纯凭借朝廷的收入当然不可能撑得住。

之所以能做完这些大事,还给朱高炽与王霄留下一个仁宣盛世的底子。源头就是在于郑和六次下西洋,每次都带回来了巨款。

郑和下西洋,得到财富的是皇家,受益的是天下百姓,出了名声的是宦官。

可把持朝政的文官大头巾们却是一毛钱的好处都没有。

遥想洪武年间,朱元璋杀了多少tan官,都止不住他们对钱财的渴望。这个时候如此赚钱的大项目你们居然不带大头巾们一起玩,那大头巾们还不得掀桌子啊。

朱棣活着的时候,没有哪个不要命的大头巾敢于跳出来炸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