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被世人大大低估的莫是龙(1/2)

两幅字画,一副为康里巎巎的字帖,一副为莫是龙的画作。

这两位,是九州的书法大家,虽然比起祝枝山、唐伯虎、张大千和齐白石这些大家熟知的名家,在名气上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但其实……

无论是书法功底,还是画工,都不见得逊色太多。

只是因为名气不够大而已!

康里巎巎,元代书法家,自小博读群书,做过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等。

虽然和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被誉为“北巎南赵”,可实际上是四人当中知名度最低的。

目前为止,有记录的康里巎巎的作品,有草书张旭笔法卷,收藏在天都城故宫博物馆。奉贴记、述笔法、谪龙说这三副书法作品,也收藏在故宫博物馆。

致彦中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馆,草书诗书卷东瀛东京国立博物馆,柳宗元梓人传,米利坚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没曾想到,居然在这里,遇到了颜真卿的书论。

另外一幅作品仿米氏云山图,为明朝画家莫是龙创作。

比起康里巎巎,这位实力更是被大大低估,甚至可以说是被埋没。

大明王朝,书画大家辈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以董其昌为首的众人。

然而有一人,无论是其才情与公里,都不在董其昌之下。只是因为未能跻身仕途,政治地位远远无法和董玄宰相提并论,所以其在明代、乃至以后的书画史上,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这位便是莫是龙,为松江花牌第一代画家,董其昌、陈继儒等人其实则是稍后兴起的人物,毫不夸张的说,是莫是龙奠定了松江画派的基础,对松江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厥功至伟。

其父莫如忠,董其昌早年就曾拜在其门下,在莫家私塾读书,与莫是龙结交,与其谈书论画,奠定了日后的书画理论基础。

《评法书》中,莫是龙曾这样评价其师莫如忠,“似正反奇,超俗即雅”“人地高华,知希自贵,晋人以外一步不窥”。

对莫是龙的评价,同样很高:“风流跌宕,俊爽多资,酝酿诸家,匠心独妙”“如五陵豪侠,宝剑金丸,意气自喜”“游道即广,鉴赏之家无不遍历”

由此足见,莫是龙在书画方面,对董其昌的影响之大。

三十二岁时,莫是龙便有《莫少江集》问世。

三十五岁曾作《送春赋.并叙》,得到当时文人激赏。

王世贞曾题曰:“庭韩此赋,可谓文生于性,庭韩此书,可谓笔外有情,令人于翰墨外有章台走马之兴,几欲夺之,抑情而止。”

王世懋、俞允文、欧大任、皇甫坊、梁辰鱼等均在幅上题跋称赞,足见莫是龙的书法画工之实力底蕴。

可惜莫是龙的仕途,却无比坎坷,四上京都城,却两次赴考都折戟沉沙。万历四年,莫是龙已经四十岁,赴京一试失败;万历十年,四十六岁的莫是龙再次赴京。

“北试已获隽矣。署榜时失卷,复不遇。”,此时的莫是龙,已经心灰意冷,“两就北北闱之试,虽数遇知己者,而文卷误失,辄致遗弃,命运坎坷乃至如此。”

同年冬天,莫是龙于长安旅邸,秉烛兀坐,写下了《笔尘》。

这几件东西全部加在一起,两三个亿九州币的价值,是绝对少不了的。

对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里面,那些真正的顶级家族和富商而言,这笔钱根本算不得什么。

但是在非洲国家,这笔钱,即便是对于像贝宁四大家族多鲁家族这样的存在,都不是一笔很小的数目,足以证明多鲁家族的诚意。

其实多鲁家族,倒是想拿出更多有价值的古董,可是他们这些非洲国家,基本都重视黄金钻石,哪怕是昔日的古贝宁,作为世界十大古国,亦是如此。

手头根本没有太多的收藏,这些东西,就已经是他们多鲁家族,收藏那一批次藏品里面的精品了。

收回目光,王小涛满意的点了点头。

出于穆萨和多鲁的关系,即便是没有这些东西,他也会出手帮忙。

但若是能够得到一些更多的古董,自然是最好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