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捡大宝(1/4)

《汉书.匈奴传下》中记载过这样一句话:“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这是成语“犁庭扫闾”的出处,讲述的是汉武帝扫荡匈奴之功。

在明朝也有位帝王,干过同样的事情,他不是开国二祖,而是被后世称为“不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大明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年号成化。

朱见深的父亲,便是那个“英明神武”的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瓦刺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结果兵败土木堡被俘。

明朝廷另立新君,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朱祁钰登基后,改元景泰,朱见深被废为沂王。

景泰八年,明英宗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皇太子。

天顺八年,明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史载,明英宗给朱见深留下了一个“无甚稗政”的帝国。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帝国元气大伤,再加上明英宗复辟,诛杀于谦等人,仁宣二帝留下的“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的景象,已经几近被全部败光。

此时的大明王朝,盗贼大起,两广蛮乱,荆襄流民起义,蜀川都山蛮乱,靖州苗乱,固原之叛等此起彼伏,从南到北殃及大半个大名帝国,甚至连京都城重地都有盗贼出没。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对此有过记载:成化元年,两畿、川、广、荆、襄盗贼大起。道路不通。

同时北方有蒙古,辽东有建州女真,西北有吐鲁番等强敌,再加上成化皇帝登基时,恰巧又是明朝两个自然灾害多发期之一,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和烈度。照《罪惟录》的说法,是“无有酷于此二十三年者。”仅大规模的水旱蝗雹灾害,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期就有52次。

如此天然人祸,内忧外患的情况,后来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帝王的崇祯皇帝也遇到过。和明宪宗朱见深一样,崇祯皇帝同样也一心想要力挽大明王朝与狂澜之中。结果兢兢业业干了十几年,最后众叛亲离,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歪脖树上。闽南语谚语的“自挂煤”说的就是崇祯。

但是明宪宗朱见深,却凭借自己的雄心、能力和魄力,最后成功力挽狂澜,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与水火之中。

用人上,明宪宗朱见深知人善用,在位期间重用了李贤、彭时、商辂等一批贤能,朝局趋于稳定。成化一朝,共封了九个伯爵和一个侯爵,可见明宪宗武功之盛。

同时积极应对自然灾害,通过赈灾、免征赋税、减省刑罚等方式,妥善处理大灾大害之后的饥饿和流民问题,社会逐渐复苏。

《明史》给予比较高的评价,认为明宪宗“恢恢有人君之度”,“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明宪宗朱见深,对内成功平定叛乱,解决流民问题,对外不仅把蒙古赶出河套走廊,还打得建州女真几乎灭族,为大明王朝中兴创造了安定的内外环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