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衰翁有负众家恩,关外孑身吾陶人(1/2)

王小涛早在看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脑海中就迅速浮现出与这一句话有关,能够证明这句话的出现,便是唐英亲手烧制唐窑瓷器证明的有关资料。

此时迎着季浩忠和古老二人疑惑而又期待的目光,一句接着一句,掷地有声的缓缓说道:

“雍正皇帝五十岁,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年希尧年岁已高,无法再继续担任督陶官一职。”

“此时的景德镇御窑厂,急需要一位才华横溢、精明能干、吃苦耐劳的大师,然后还必须是审美能够得雍正帝的青睐。”

“唐英十六岁进入皇宫内务府后,就在养心殿供职,专门负责服饰康熙皇帝的起居,有时还会参与到皇家用品的设计,因审美与皇帝不谋而合,所以很多点子都会得到皇帝的青睐,基本就是货真价实的御用设计师。”

“雍正皇帝在这个时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英,然后唐英便被雍正皇帝派去景德镇御窑厂,接替年希尧成为继任督陶官。”

“在景德镇御窑厂担任督陶官期间,唐英大胆革新,研制出了新的釉料配方、以及精湛橡树的镂雕技法,并且在瓷器装饰和造型上大胆创新、其器型之变化多端、装饰之色彩绚丽缤纷,前所未有。”

“泥形土质都成金石之声,锦地花纹并带云霞之色。这句话是唐英在离开景德镇御窑厂之前,对自己制瓷至今的总结,于是便将这一句话,篆刻在了亲手烧制的最后一窑瓷器上。而‘关外’二字,则是代表唐英的故土。”

“唐英从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的位置上退休,赋闲在家后曾经重访故地时,工匠百姓夹道欢迎,唐英感泣万分的说了句,‘衰翁有负众家恩,关外孑身吾陶人’。这句话证明,唐英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故土是‘关外’,只是为了陶瓷事业,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回到东北。所以在亲手烧制的最后一窑瓷器上,篆刻‘关外’二字,也是为了告诉世人,他唐英从来不曾忘记故土。”

“这件事情,并没有被记载到史书中,只有在唐英离开景德镇十二年后,重访故地时才说出了这个消息,然后这则消息,就一直在景德镇地区,口口相传了下来。”

“直到建国初期,景德镇御窑厂工匠的后辈中出了位文人,才将这件事情写入书中,至此这算是有了正式的书籍记载。”

“不过这本书,并没有得到大量的发行,而且购买者大部分都为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匠后人,他们购买这本书的目地,只是为了了解更多先祖们所工作过的景德镇御窑厂的事情。”

“我是因为一次偶然,看过这本书籍,才算是知道了这件事情!”

听完王小涛的讲说,季浩忠和古老两人脸上的震惊更浓了,然后两人更是不约而同的竖起了大拇指。

对于王小涛在鉴宝上的眼力,古老早就很清楚,至于季浩忠则是从古老这里也有很清楚的了解,可即便如此此时也不影响两人心中的那种震撼。

能够鉴定出这样一件仿南宋龙泉窑施药观音像,为唐英亲手烧制的唐窑瓷器,靠的可不单单是鉴宝上的眼力,更多的是一种认知,源自于渊博的知识。

他们两个,一个是山城大学考古学院鼎鼎大名的硕博导师,一个是山城古玩协会永久荣誉会长,以他们这样的身份都没有了解到这样的事情,王小涛知识的渊博可想而知。

虽然王小涛说的很简单,但其实古老和季浩忠两人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对古代陶瓷足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是断然不可能有这种偶然的机会,所谓的偶然不过只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倒也不是季浩忠和古老不行,实在是关于古董历史方面的书籍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哪怕是活到一百岁从识字看到死,所能了解的书籍资料也依旧有限。

但是王小涛就不同了,凭借双目神眼天瞳一目十行过不不忘的能力,他这眼睛和脑袋的配合就是扫描仪,只要一眼过去,全部就深深的印刻在了脑海中。

大脑的思维就是引擎,大脑就是硬盘,用需要的时候瞬间就能从脑子里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