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农业视察(2/4)

但是这里的百姓们都知道,他其实是执政官,是要管附近好几个村子的“大官”。

正是这个执政官带来了新品种的种子,让大家在去年就提升了收入,家家户户都过了一个好年。

往日里需要借债度日的穷人们,如今都有了一点点存款。所有人都感谢这个年轻人,心甘情愿的叫他一声大人。

“每家每户的鸭子,鸡的数量都要统计好,这部分是不需要缴税的,所以没有必要隐瞒!”年轻人一边在田埂里走着,一边对身边跟随着他的村长交代道。

他这一次是来视察的,作为一名执政官,他必须了解自己辖区内的粮食产量与民生细节,不然连年终考核都过不了。

庸碌的官员在大唐王国内是没有前途的,但凡对自己的仕途有那么一点儿期待的人,都不会只在办公室里坐着看各种歌功颂德的汇报文件。

“是,下官明白了。”村长对这位执政官是非常尊敬的,尽管他曾经是郑国的一名官员,可在治理地方这件事情上,眼前的年轻人要比他专业的多。

旧官僚与新官员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双方在选拔体制与学习内容上就天差地别,在旧官僚们眼中,如今的唐国执政官们更像是吏,而不是官。

这些年纪轻轻的执政官们在学校里学习的都是非常机械化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手段:他们在如何借钱修路,如何增加土地产出,如何提升百姓幸福感等方面轻车熟路,属于那种肯做事的实干派。

他们驾驭百姓的手段简单粗暴:听话的就有实惠就有钱拿,不听话的就被抛弃,就只能看着别人变得富裕起来。

这一套理论加上迁徙外来拘谨忐忑的农户流民,就铸造了如今井然有序的大唐基层社会。

远道而来没有背景穷困潦倒的流民农户们只能听从这些唐国官员的安排才能获得安置,领到基本的生活物资,这让他们不得不服从命令。

然后因为服从命令,他们获得了好处,变得富裕起来——所以他们更加信服命令他们的官员,更加拥戴这个王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