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刘攽!(2/3)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有《东汉刊误》4卷、《汉宫仪》3卷、《经史新义》7卷,《五代春秋》15卷、《内传国语》20卷等多种。

更是是宋朝的著名诗人和文章大家,留有《彭城集》40卷,又著有《公非集》六十卷,《文献通考》及《文选类林》《中山诗话》等。

正是因为他的学识地位,因此被赵顼委派来担任考官,但是他虽然资历比吕惠卿要老得多,却因为不是王安石的人,因而不得不屈居吕惠卿之下,因而这段时间一来,与吕惠卿颇不对付。

当然,他对王安石也不怎么对付。

前些时日,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内容不好,想要进行科举改革,有了一些讨论,刘攽对此却有不同的意见。

他是这么说的:“本朝选士之制,行之百年,累代将相名卿,皆由此出,而以为未尝得人,不亦诬哉。愿因旧贯,毋轻议改法。夫士修于家,足以成德,亦何待于学官程课督趣之哉。”

意思便是,本朝的科举实行百来年,很多名臣将相都是出之于此,现在你说它不好,这不是瞎扯淡么,别动不动的就要改革。

这话将王安石给气坏了。

吕惠卿看到几百份试卷送过来,深吸了一口气道:“诸位,这便开始吧。”谷瘶

刘攽瞟了吕惠卿一眼,呵呵指着其中大沓道:“这个我来评分吧。”

吕惠卿笑着点头,没有多说,他实在不想和这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多说。

于是个人纷纷拿着纸笔开始工作,这一番评分便是几日,期间倒是颇多兴趣,但也颇多折磨。

有兴趣的则是看到有好文章,大家相互沟通,算是增添一些乐趣,但折磨的则是,有些文章虽然不算差,但读起来着实陈腐,令人心情也不太好起来。

因为试卷太多,考官也不能当真每一份都看得仔细,有些看得差不多,便给打了分数,唯有看起来十分精彩的,才会来回揣摩。

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出现漏判的,尤其是策论这等主观性比较强的评判,不知不觉之中,陈宓的试卷便被打了中上,固然是能够上榜了,但估计是与前面甲等无光了。

如此这般几日之后,几人俱都头昏眼花,但总算是整理出来一批可堪一看的试卷了。

吕惠卿将这些试卷给分了名次,最后将叠好的试卷给到诸位考官,若是没有问题,便可以签名确认,然后再揭开糊名,根据排名抄写目录,便要送进皇宫请皇帝观看,若是没有问题便可以签字送出来公布了。

其余两个都是吕惠卿的自己人,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但刘攽接过一看,却是炸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