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荆湖开发计划!(2/4)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稻苗的存活率,为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了条件。

按照陈宓的计算,如果按照移植法来种植,水稻可以稳定在每亩五石(每石为后世的120市斤,也就是大约六百斤左右)!

天哪!

五石亩产,这是何等的高产!

冯怀恩虽然从小便是宫中内侍,但对于水稻小麦亩产的数据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大宋朝,吃饭乃是第一要事。

作为宫中培养的内侍,对于这些数据必须得熟悉。

根据冯怀恩所知道的数据,大宋朝的水稻亩产一石左右才是常态。

即便是真宗引进的占城稻,也不过将产量提高到两石。

即便是江南的上等田,也不过是三石顶天了,想要达到五石的,那是极其罕见的!

若是陈宓的计划当真能够实现,那么大宋朝的饭碗端得可算是稳了。

除了水稻外,陈宓还打算在南方种植小麦,实际上这时候的南方并没有种植小麦,也没有吃面食的习惯,大家也不知道小麦能否在南方种植。

但陈宓却说,小麦是可以在南方种植的,而且小麦种植在南方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南方地区单一种稻的耕作制度是受制于观念,一旦打破这个观念,便确立了稻麦轮种的先进耕作制度,这是农业生产技术很大的进步。

因为荆湖两路可以种植一季,至多便是两季,冬天到春天这个期间田地只能任由其荒着,效率颇为低下,若是引进小麦种植,则可以多出一季的收成!

多出一季的收成,这可了不得的!

但陈宓的计划书不仅看到这一点,在他的规划之中,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加,南方地区也可以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是农户富裕起来的关键。

种水稻和小麦只能保温饱,对于农户来说,想要发家致富便要想办法种经济作物,但之前因为粮食都吃不饱,自然没有办法种经济作物了。

现在通过移植法和轮种法,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生产,种植经济作物便是一种好的选择了。

陈宓规划引进棉花,在荆湖两路普遍种植,还要引进水果的生产,比如说引进两浙的柑橘,越州的杨梅,苏州的梨,福建的荔枝、甘蔗等。

尤其是甘蔗,陈宓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在计划书中,陈宓分析道,因为大宋对于蔗糖的需求量太大了,贫苦人家根本吃不起糖,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

农业的规划大约便是如此,但这不过只占了计划书比较小的部分,后面还有关于所谓工业的部分。

工业包括采矿、冶铁、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等。

陈宓建议朝廷开放南方的采矿冶铁业,即便不对民间开放,至少要对央行开放,无论是铜也好,铁也罢,都是工业、农业所需要的必要材料,只有开放这采矿冶铁业,才能够满足地方的生产活动的需求。

而关于丝织业的分析中,陈宓认为,南方的丝织业经过唐、五代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到大宋时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两浙和四川成为丝织业的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现时的丝织品有罗、绫、绢、绸、粗绸、丝棉六种。

南方有南京制造的云锦、苏州的宋棉、杭州的绒背棉、越州的赵罗棉、成都的蜀锦都是文明全世界的丝织品,由此也成为南方丝织业的中心。谷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