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4章 名枪优劣(2/3)

在整个二战史上,mg42机枪的威名远远超过了mg34机枪,它和mg34制造方法完全不同,mg42的设计和生产都大量采用冲压工艺,让整个制造工艺流程更加简单,也更节约成本,但射速却是达到了惊人的每分钟1500发。

mg42是当时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机枪,甚至超过了现代的一些机枪。其射击的声音密集如雨毫无间歇,听起来就像是电锯的声音,能够在短时间内切断敌人的防线,造成恐怖的杀伤效果。所以后来被吃够了其苦头的盟军士兵称为“希特勒的电锯”。

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通用机枪之一,mg42的设计概念也许比mg34更领先于时代。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逊色于mg34。像“希特勒电锯”、“撕布机”这样带有血腥的诨号,也更是“擦亮”了mg42机枪的赫赫威名。

而相比之下,作为通用机枪的“鼻祖”,身为mg42“前辈”的mg34通用机枪,反倒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了。

不过如果我们将这两款德国通用机枪仔细对比下,就会发现mg34其实要比mg42更“高级”,更货真价实一些。

首先,mg34带有半自动射击和全自动射击方式,可以通过扳机调节,战场适应性更灵活也更强。而mg42则是只有全自动射击一种模式,加上射速过快,如果持续射击20秒就必须要更换枪管,一整条弹链可能就几秒钟“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子弹消耗也惊人,对于机枪手的要求以及后勤补给都是一种考验。

其次,mg34能使用弹鼓和弹链两种供弹方式,而且它左右两侧都可以进弹,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弹鼓,其实是个弹链盒而已,它里面塞的其实是一条50发的弹链。一般的金属加工厂很容易仿造和改进。

而mg42只有弹链供弹一种模式,同时也只能固定右边进弹。

这里就要解释一下,不论是重机枪还是轻机枪,在使用弹链供弹模式时,为了供弹顺畅,防止弹链刮带,卡滞,断开,保证火力的持续性,就需要有副手托着弹链。当然,如果紧急情况下,你又是个老手,也可以一手托弹一手射击,只是由于肌体劳累的原因,坚持的时间不可能太长。

所以mg42在正常情况下必须配一个机枪副手,平时携带弹药,战时就负责托弹链和装子弹。

而mg34如果采用弹鼓供弹,就只需要一人操作就行。特别是在人手有限的步兵班,这个优势就很明显,相等于是多解放了一个人出来,无形中就多了一个火力输出单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