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部署(2/3)

第三个就是中国军队的战术指挥得当,战略思想高度统一,特别是十九路军蒋总指挥和蔡军长,两位都是身经百战的指挥官,整个防线部署得基本上滴水不漏,让日军毫无可乘之机。

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南京的那位校长没有胡乱插手,让前线的指挥官充分发挥了临机应对,灵活指挥的才智。

周文知道,五年之后中日双方百万人规模的淞沪会战中,坐镇后方的校长一开始就接管了前线指挥,各级指挥官基本都只能听命于他的命令行事,有时甚至他的命令直接就下达到师、旅一级,导致前线指挥官指挥效率低下,难以做到随机应变和未雨绸缪。

本来由中国军队主动发起的淞沪会战在战略上是成功的,那就是以上海的战火转移华北华中的压力,从抗战的进程上来说,这一个战略意图也是实现的了。

但是在战术运用上却是和一二八淞沪抗战大相径庭,指挥呆板,兵力调动缓慢,兵力不够集中,变成添油战术,对于战争的走向缺乏预见性和有针对性的部署。

等到日军登陆杭州弯,迂回包围中国军队侧翼的时候,校长又应对失措,甚至还寄希望于国联出面调停,迟迟不愿作出撤兵决定,直到4天后面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的时候,他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部队全面撤退。

銆愯茬湡锛屾渶杩戜竴鐩寸敤鍜鍜闃呰荤湅涔﹁拷鏇达紝鎹㈡簮鍒囨崲锛屾湕璇婚煶鑹插氾紝        瀹夊崜鑻规灉鍧囧彲銆傘?

撤退失机,仓皇下令,最终造成兵溃如山倒的局面,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不必要的伤亡

那位校长在后世的历史上就有过战略上的高手,战术上的矬子的评价,甚至后来的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的史迪威将军还曾经嘲讽他的战术指挥水平顶多只能指挥一个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