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识破骗子的障眼法——读懂和掌控说谎者的心理策略(1/3)

依靠单一线索辨别一个人是否在撒谎的难度很大。要想识破一个谎言,要始终注意更广泛的行为线索和言论线索。

人们为什么会说谎

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第一幕中说:“上帝啊上帝,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喜欢说谎呢!”

是的,人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说谎。

如果运用道德标准来辨别谎言的话,有些谎言是出于保全自己的目的,有些谎言则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隐瞒事实真相。当真相大白的时候,说谎者的信任度很可能会受损,其处境当然也就岌岌可危了。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说谎呢?

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

当我们不想上学时常常谎称自己生病了,还有人把因为自己睡过了头而导致的上班迟到,辩解为是因为电车晚点了等。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谎言,我们会发现像这类自我防御型的谎言俯拾皆是。

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在无意识中忘记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即使是有时候想起来也会想办法狡辩,并试图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后天的自我保护,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人们通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这种机制的。

为获得利益而说谎

这类行为指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说谎。在销售领域中,当介绍、出售本公司的产品时,这种谎言便会大行其道。他们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取得某种特定的好处,而不惜用言过其实的话来美化、宣传自己的产品。即使在企业云集的场合,比如产品发布会上自己的谎言被当众揭穿,撒谎者也不会感到有损身价。

为掩饰自己的感情而说谎

在日常生活中,说谎常常发生在对对方没有什么好感,并且很想拒绝对方的情境之下。

一般我们不会直接对自己不喜欢的上司以及同事说“我不喜欢你”,如果真的像这样原原本本地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那么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很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以致难以挽回,而且这样做也不利于所从事的工作。为此,人们想要隐藏自己的厌恶之情,表面上就尽量装得心平气和一些。

为满足欲望而说谎

当婚姻不幸的人被问及:“为什么要和那种人结婚呢?”很多人都会愚昧地回答:“婚前不太了解对方,等到真正一起生活之后才发现彼此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合不来。”

人们常常会在先前的欲望没有办法获得满足时,认同并接纳能够满足当时那种心里空虚感的人和物,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代偿行为”。有很多人选择的结婚对象是和过去的恋人十分相似的人,这便是有力的例证。

说谎总是弱者的策略,强者则敢于面对事实,讲出真相。因此,一个需要掩饰的人,其内心一定有软弱之处。

说谎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弱者。假如一个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随时能够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么这种人是有智谋的。而对于这种人来说,说谎不仅不必要,反而会成为一种弱点。

经常说谎作伪者绝不是高明的人。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偶尔为之,但后来他就不得不作更多的伪装,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作伪的需要来自以下几点:第一是为了迷惑对手;第二是为了给自己准备退路;第三是以谎言为诱饵,探悉对手的意图。

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说一个假的意向,以便了解一个真情。

但作伪有3种害处:第一,说谎者永远是虚弱的,因为他不得不随时提防被揭露;第二,说谎使人失去合作者;第三,这也是最根本的害处,就是说谎将使人失去人格——毁掉人们对他的信任。

练就识破谎言的“火眼金睛”

骗子的装备和把戏可以改变,可以变得越来越高超。但是不管他们利用什么装备或者把戏来哄骗你,他的障眼法仍逃不过“火眼金睛”,眼神、动作及一些微小表情早就出卖了他们。

撒谎者的眼神

很多人认为转移目光是撒谎的信号。他们假定,那是因为撒谎者感到内疚、心虚和忧虑,从而很难用眼睛直视被欺骗的人,所以转而看别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首先,凝视的模式是相当不固定的,有些撒谎者移开他们的眼神,有些却反而增加注视别人的时间。因为凝视是很容易控制的,撒谎者可以用眼神来强化这样的印象——自己是诚实的。在知道他人觉得转移目光是撒谎的信号之后,许多撒谎者反而做完全相反的动作,故意更多地注视对方,给人他们在说实话的印象。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不是撒谎,不要仅限于注意眼神的变化。当某个人比平时更专注地看着你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另一个假定的撒谎信号是快速眨眼。当我们变得兴奋或者思维快速运转的时候,眨眼的频率会相应增长率加。

人普通的眨眼频率大概是每分钟20次,但是当我们感觉到压力的时候,可能会提高四到五倍。人在撒谎时往往很兴奋,或撒谎者在为一个笨拙的问题寻找答案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会快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谎言同眨眼的确有关系。但是我们要记住,有时候一个人快速眨眼,不是因为他在撒谎,而是压力很大。

撒谎者的动作

焦躁不安和不自然的手部动作同样被认作撒谎的信号。根据这种假设,人在撒谎时会变得很不安,这样使得手也处于紧张中。正如我们早先提到的那样,有一类姿势叫做“适应动作”,包括摸头发、挠头皮或者搓手掌。人在撒谎时,有时会感到心虚或担心被发现,这种担心会导致他们做出“适应动作”。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代价很大或者这个撒谎者不善于撒谎的时候。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同样,因为撒谎者害怕暴露自己,所以他们会刻意控制自己日常的动作习惯。结果他们的动作可能不是更活跃,而是更少!

和眼睛一样,手的动作往往也能被置于意识的控制之下,这就是为什么手不能作为关于谎言的可靠信息来源的原因。但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虽然同样受意识控制,但不被注意,容易被忽视,它们常常能提供关于谎言的有效的线索。关于撒谎行为的研究表明,人在撒谎时,身体的下部会比身体的上部提供更多的信息。当把关于某些人的录像放给其他人看,让他们判断谁在撒谎、谁说实话的时候,如果被拍摄的是身体的下部,那么判断往往是准确的。显然,双腿或双脚对撒谎者来说是被低估了的判断谎言的信息。现在看来,似乎撒谎者都把努力集中在他们的手、胳膊和脸部等隐秘处的动作,因为他们知道其他人会观察这些部分。由于脚很隐蔽,所以撒谎者往往不去注意。但是,往往脚或者腿的一个细微的动作调整,就能出卖他们!

撒谎者鼻子和嘴

有一个暴露谎言的姿势是“捂嘴”。发生这种情形时,看起来好像是撒谎者非常警惕地捂住了欺诈的源泉。他心中认为,如果人们看不到他的嘴,就无法知道谎言来自何处。“捂嘴”

的动作很多,包括从用手完全掩住嘴巴,用手支住下巴,到一根手指悄悄摸一下嘴角。通过把手放在嘴上或靠近嘴巴,撒谎者可能表现得像个罪犯,他无法抵挡回到犯罪现场的诱惑。

而这正好和罪犯一样,因为手的动作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给了观察者。在任何时候,别人大多能知道,摸嘴是企图掩盖谎言。

不过,有一个替代摸嘴的行为,就是摸鼻子。通过摸鼻子,撒谎者体会到了掩嘴的瞬间安慰,又不用冒险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行为。在这个动作中,摸鼻子是掩嘴的替代行为。这是一个鬼鬼祟祟的身体语言,看起来好像某人在挠他的鼻子,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掩住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摸鼻子是欺骗的标志,但是这个动作和嘴没有关系。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之中的阿兰·赫希与查尔斯·沃尔夫一起,对比尔·克林顿1998年8月给大陪审团的证词做了详细的分析,那时候这位总统否认曾与莫妮卡·莱温斯基有染。他们通过录像发现,当克林顿说真话的时候,他几乎不碰自己的鼻子,但是当他在解释与莫妮卡·莱温斯基发生韵事的问题上撒谎时,平均每四分钟摸一下鼻子。赫希管这个叫“匹诺曹综合征”,这是根据那个著名的童话人物命的。这个人物每次撒完谎,木头鼻子都会变长。赫希指出,人在撒谎时,鼻子会充血,通过摸鼻子或擦鼻子,这种感觉能够得以缓解。

至少有两种观点反对“匹诺曹综合征”的说法。一种认为摸鼻子仅仅是紧张的征兆,而不是谎言的信号。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在撒谎时,会感到焦虑,害怕被人发现,而这些情绪都与面部的血液流通减少有关。换句话说,它导致的是血管收缩,而不是血管扩张。这是罗格斯大学的马克·弗兰克的观点。弗兰克还指出,关于撒谎的试验研究表明,摸鼻子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欺骗信号。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摸鼻子的行为并没有出现在实验场所。在那里赌注很低,即使谎言被揭穿,人们为此支付的成本也不太高。还有这样的可能,摸鼻子并不是人人适用的欺诈标志,它可能只是某些人(包括克林顿)的商标式肢体语言。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摸鼻子与谎言或焦虑毫无关系,但它是表示拒绝的一种无意识形式。雷·伯德惠斯戴尔认为,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摸鼻子,显露出他并不喜欢对方。

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对美国人来说,摸鼻子和单词“no”一样,是表示拒绝的标志。根据这种解释,可以把比尔·克林顿在大陪审团面前摸鼻子,视为他对质问者的深深厌恶的表示,而不能把它视为揭露事实的线索——他正在对他们撒谎。

在这场争论的周边,依然存在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说某人撒谎时,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说我们知道他在撒谎,还是说我们不得不相信,他没有讲出实情?正如马克·弗兰克指出的那样,在比尔·克林顿案件中,与他有关与莱温斯基发生韵事的证词密切相关。

有人认定克林顿知道自己在撒谎。也有人坚称,根据克林顿关于性的定义和他建构证据的方式,他根本没有撒谎。由此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人必须说服自己,自己没有撒谎,另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讲的都是实情,这两类人在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呢?

通过情绪变化识别说谎者

谎言并非全都与情绪有关,但只要涉及情绪,都会对说谎者造成困扰。极力掩饰内心的真实意图,表情之中难免露出破绽。

说谎者即使一直掩饰情绪,也往往摆脱不了情绪,而情绪一旦介入,谎言穿帮的可能性就大很多了,只要你够细心,任何情绪都可能使谎言泄底。

假装愤怒

有些人说谎后会假装愤怒,为了让自己看起来真的很生气,往往会再加上手和手臂的动作作为强调。这种动作像是事后的“追加”或“弥补”,不但“慢半拍”,而且显得机械化,还和说话的语气不一致。捕捉到这些信号,基本可以判定,他(她)在说谎。

表情动作脱节

如果一个女人蹙着眉头对男友说“我爱你”,这传达了矛盾的信息。表情动作与所说的话明显不一致,表示说话者撒谎。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男人一边摇晃着拳头,一边试着开口对女友说“我爱你”。再比如,一些人嘴上讲一些好听、令人愉悦的话,两只手却握得很紧,这也多是传递撒谎的信号。

情绪波动起来

情绪出现的时间快慢是很难作假的。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不会被愚弄。由于作假的情绪反应不是自然发生的,所以它出现的时间会稍微延后,持续的时间也会比真诚的情绪反应要久,然后“突然”就消失了。

“惊骇、惊讶”的情绪反应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这种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持续过久,表示这种反应极有可能是装出来的。当我们假装很惊骇、惊讶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保持一副害怕、恐惧的表情,这种伎俩是瞒不过精明的识谎人的。

担心被识破,面带恐惧

如果撒谎者,只是说了一个小谎的话,那么他的面部表情中可能没有太多恐惧。因为他心里有底,即使被抓谎者抓住了,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但是,如果一个人撒得谎比较大的话,即使他极力的掩藏,一些高明的抓谎者,也能从他细微的表情中看见恐惧的信号。

说谎者恐惧表情的多寡,取决于说谎者的心理素质,更取决于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识谎者。如果对方是个软脚下,是个嫩角色,担心被识破的表情当然就不会多。如果对方是一个精明的抓谎者,那种时刻害怕被看穿的恐惧就会让一切暴露的更快。

敏感害羞

有些人对说谎特别敏感,说谎之后特别害羞,最常见的表情就是——脸红。这些人大多是从小被教导“说谎罪大恶极”。要不有人曾说,一个人脸红起来,不是天真的纯情少女的话,那可能就说做了不该做的事。

皮笑肉不笑

欺骗的表情常常出现在嘴部。任何表情都可以作为伪装以掩饰其他的表情,而笑容是其中最常用的。一个真诚自然的微笑会让整张脸亮起来;但如果只是硬挤出来的笑容,那么嘴巴应该是紧闭的,眼睛和前额也不会因笑容而牵动。一个不牵动整张脸的笑容,则是欺骗的信号。

极细微的表情,常常是我们识别谎言的关键。一个更为复杂也更为普遍的现象是:说大话唬人。当一个人感到他那伪装的表情失败了,通常情况下,他还会用微笑迅速将其掩盖。

而有些人则通过说大话唬对方来隐藏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它保持的时间比表情发生细微变化持续的时间要长。

通过身体语言识别说谎者

谎言解读:敷衍的语言和伪装的表情可以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身体语言却会泄露你的秘密。对于一个解读身体语言的高手来讲,身体语言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我们的手指、手、手臂、腿以及它们的动作,都会泄露我们内心真正的情感。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身体会说话;当他们试图用语言欺骗别人的时候,真相已经悄无声息地显现出来了。

瞳孔放大

女同事甲:“嘿,你是不是对副总有意思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