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七章 叩长安(十四)(2/4)

杨彪笑了笑,点头说道:“借汝吉言!当愿如是!”

不管是杨彪,还是皇甫嵩,其实都认为长安不可久留,奈何王允却始终不肯返回河南尹,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便最终导致了杨彪为首的朝堂中人和王允为首的并州利益的两个派别分道扬镳。

自从汉光武帝开始,大汉的根基就不再是关中、雍并凉一带了,而是彻头彻尾的偏重到了人口更加密集,并且是在光武帝的伟大事业当中贡献了决定性力量的冀州和豫州两个州郡。

时也,境也。

在杨彪的认知内,汉建国之时,这江山社稷是从前秦手中抢来的,自然要定于关中,镇住原本西秦的这些人物,但是大汉已经建国三四百年了,加上王莽之乱,如今对于汉家天下更具威胁力的怎么可能还是在关中?

汉天子若是被长期留在长安会发生什么事情?

王允和吕布这一文一武,本身都是并州之人,却又不和,把持了朝政又会发生什么问题?

每当想起这些的时候,杨彪都会浑身上下一遍又一遍的发汗,眼前的情况之下,不管是对大汉来说,还是对弘农杨氏来说,长安的天子尽早的回归关东,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因此,杨彪不惜以长安城为饵,一方面诱使这些西凉残兵汇集而来方便一网打尽,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狠狠将朝廷之上的竞争对手王允扫落凡尘,更重要的是,长安经此一役,便不可能在成为一个合适的京都了,汉天子必然会再次迁都!

至于那些在战火当中哀嚎的黔首,他们既然受到大汉的庇护,如今为大汉的未来贡献牺牲一些也是应有之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