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天启末年(2/2)

要说,这五六年来。

天启帝对他还是不错的,从一开始就给了在辽东的便宜行事之权,让他们少了许多钳制。

去年更是让他暂代辽东经略,掌管整个关外。

如此恩德,温越心中有着感动。

但温越并不认为,天启帝乃是个明君,光是他信任魏忠贤这点,就能算得上昏庸了。

而崇祯帝么。

算不上英明,但也说不上是昏庸。

虽然有着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究其原因,还是太想证明自己,太想拯救大明了。

而和崇祯这种皇帝打交道。

温越就不能无法和天启帝那样你融我洽。

对崇祯帝,是需要敬而远之了。

而今明两年。

崇祯继位后,要对着阉党下手。

这个时间,正是不断壮大自己,最后让他不敢朝自己动手的时候。

……

八月上。

民政局李昌荼拿出了一个有关关外未来数年的治理方案。

经过幕府讨论后,上报温越。

温越看过后,觉得可行,便批准实行。

于是,很快。

将军府贴出一纸告示。

专门成立了一家官粮商铺,以市场价朝百姓们收购余粮。

若是出现了粮荒情况。

官府将会平价出售粮食,用来解决粮食的价格。

而且,将军府还发出告示,规定各军户存粮不得超过一年,违者要受到处罚,这是以免军户囤粮导致物价不稳。

同样,为了防止有人恶意抢粮。

民政局又打算推行一种票据,只有持有这种票据,才能向官店购买粮食。

镇国将军将这种票据称为“粮票”。

至于粮票如何分配,民政局和幕府之间还在商议。

其实,推出这种粮票的想法,全部都来自于温越。

温越偶尔提了一句后,李昌荼就觉得实行粮票制非常可行。

可以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根据粮票得来的灵感。

李昌荼又想到了其他诸如布票、豆票、肉票等票据。

建立这些票据并不是无病呻吟,彰显民政局的控制力所为。

如今世道越来越乱。

为了防止治下通货膨胀,囤积居奇,或是治下出现了粮食歉收的情况。

使用票据制,则非常有利于治下的稳定。

就如前些时日。

那些商人集体罢市,若是当时关外有了官服售卖的店铺,军户手上又有着票据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商人罢市。

当然。

如今的关外,其实并不缺粮。

去年,温越大战回归,带来了许多的粮食,后面又消耗了钱财买了不少米粮。

年中,年前的时候,又收获了两批之前屯田的粮食。

而现在物价高涨不下,主要是本地军户抢购米粮,又不愿出售所导致的。

如果军户们愿意出售家中的囤粮,物价就会下降。

也不怪军户们会囤积粮食。

他们生活在边关地区,又是天灾,又是兵祸的。

以前没有粮食饿肚子就算了。

现在有了钱,不囤积点粮食,那就是说不过去了。

得知镇国将军下发的告示后。

他们一方面是相信温越,拥护温越。

一方面也觉得温越说得对,粮食存多了,就会变陈,发霉,也是白白浪费粮食。

而镇国将军哨设立了官方店铺后,又实行粮票制。

以后再次出现饥荒,大家伙也不用担心。

镇国将军绝对不会让大家饿着的。

所以,告令发出后。

青牙堡的物价持续降低。

而其他城市的物价久居不下,那是真的缺粮缺货。

大明北地连连干旱,又是兵灾,粮食产量每年减少。

而适合耕种粮食的江南等地,又因为商业化,种植桑麻棉花,甚至烟草。

最后导致他们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出现了粮荒,又如何谈得上支援北边?

所以想要根本解决除青牙堡以外的其他地方,物价居高,货物不足的情况。

或许要等着几年后。

关外的屯堡全部建设完毕,境内的农业畜牧业全部兴盛后,才能变好。

幕府商议的结果,现在的做法。

便是大量向外面购买米粮。

存在库房内的银子还剩不少。

意识到银子将要逐渐无用的人,还是很少。

现在温越的银子还能花出去。

自然的。

温越开设官方粮店的办法,为了稳定物价,减少百姓损失,不免又损害了一些粮商的利益。

粮商获利的最简单的手法。

就是在收购粮食的时候价格定着很低。

在粮荒的时候,米粮又卖出去很高。

等着向他们征收粮税商税的时候。

粮商们手上的粮食价值又不高了,征上来的税收很少。

反正,对于商人来说,赚钱漏税有着种种办法。

特别是明末粮商,大多为大地主,大士绅。

有能力掌握着庞大的资源。

在出现灾荒的时候,囤积米粮,抢购赈灾粮食。

然后哄抬米粮,让百姓买不起粮米,不得已卖田变卖家产。

而商人们再趁着这个时候,低价收购百姓们卖出的家产田地,实现土地兼并。

对于这些大商人,大地主。

除了明初时候,朝廷还能管管外。

到了如今的明末时期。

朝廷根本管不上一点。

官商勾结,许多大商人身后有着强大的背景,动商人的利益,就是动自己的利益。

所以,温越很看不起明末的商人。

他们所起到的正面作用,完全是抵不过他们起到的负面作用。

因此,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任何一个有明智的君主,都会打击商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