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推演(3/3)

“金三也不错。”邵勋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道:“战伐之事,性命攸关。如何取舍,殊为不易,你等今后各自体会。”

“诺。”众人纷纷应道。

“今日这场推演——”邵勋拍了拍王雀儿的肩膀,让他回去坐下,随后便道:“你等觉得,谁胜谁败?”

“王师败。”

“王师胜。”

“王师败。”

“王师败……”

粗粗一点,觉得王师会败的占一半,三成觉得王师能赢,还有两成觉得王师顿兵坚城之下,无奈撤退,不胜不败。

总体而言,觉得王师的赢面不大。

对这个结果,邵勋是满意的。

马上就是北伐之战了,大伙可以通过战争进程来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强化印象,获得新的感悟。

这一次,培养的是全局意识,而不是之前的军事常识。

就他個人而言,也觉得赢面不大。

诸部互不统属,匆忙召集,从未演练过一天配合,指望他们打胜仗,不如指望邺城内乱。如果这十几万大军中有一部被击败,其他人听闻败报,一哄而散各回各家的可能性很大。

历史上这类例子不少。

苻坚淝水之战,几十万大军之中,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与晋军接触,他们败后,其他人本就对苻坚没太多忠心,自然撒丫子跑路了。

说白了,苻坚从来没真正整合过这些军队——事实上,他更没有真正整合过他的国家,他只做到了表面统一。

另外还有唐朝九节度使围攻相州之役。

安史叛军节节败退,死伤惨重,士气低落。结果唐廷不设总指挥,九节度各自为战,一人败了,其他八个就会跑路,根本不会死战。因为他们没有总指挥,不知道谁断后,谁阻击,谁迂回,反正不要相信友军就对了,免得自己当炮灰。

司马越要想北伐成功,只能临时纠集各路杂七杂八的人马,因为洛阳的兵太少了。

临时纠集就罢了,关键还互不统属,山头林立,各自独立性很强,你不信任我,我不信任伱,都想别人去送死,我来捞好处,这是最要命的。

如果带着这些人北伐,容错率太低。

前锋吃一场败仗,正常时候无伤大雅。他们本来就是探路,摸清敌人兵力部署的嘛,败了重整就是,等主力上来再好好打。

但这时候却可能引起大范围的连锁反应,导致北伐失败。

大溃退之中,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能活下来。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种“友军”各怀鬼胎的战争,还是不要参与为妙。

有那工夫,不如留在洛阳培养学生,整训部伍。

他绝不能像司马越这样打仗,一定要有一支相对纯洁、如臂使指的部队。

简而言之,学生军是嫡系,其他人马是杂牌,倚重谁心里要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