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美好明天(2/2)

赵兴东知道了这个理由,不由想到,要是能大量提供粮食,倒是能多养鸡,可随即又一想,这年月谁家有那么多粮食,人还都不够吃呢。

解放媳妇也说道:“要是家里有点多余的包谷,那就好了,鸡吃包谷长的快,可咱队里分的粮食太少了,我这一家七口嘴里实在是抠不出来了,要不还真想多养几只鸡。”(包谷就是玉米)

听到包谷,赵兴东心中不由一动,想到10月过后,就要收包谷,到时候秋粮一分,这不家家户户都有包谷了。别的村肯定留着包谷当口粮,但贾柳沟富裕,他们村肯定有余粮,自己倒是可以贩些过来。记得上次跟贾有林说过养鸡的事情,可他没有兴趣,既然这样,不如煽惑自己村里多养点鸡,也是不错。

想到这里,赵兴东对姜解放说道:“哥,要是我给咱村弄些包谷回来,发动大家多养些鸡,你说这事咋样?有没有干头?”

姜解放不信,问道:“兴东,你从哪儿搞粮食?这粮食可不好弄。”

赵兴东就把贾柳沟的情况跟他说了,也提到自己跟贾柳沟的支书与队长都认识,打过几回交道。这下姜解放倒是信了,谁不知道鹞子公社的贾柳沟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说他们村有余粮,还是可靠的。

不过解放媳妇精细,问赵兴东道:“兄弟,那贾柳沟有余粮,自己咋不养鸡呢?”

赵兴东解释道:“贾柳沟人心齐,说干啥,那是全村一起上的。现在村里开了磨房,大伙都忙着出油、卖油的事情,我也劝过他村支书多养鸡,不过人家不上心。”

听着贾柳沟开了磨坊,解放两口子都有些眼红,也想着自己村里应该搞点副业,于是三人就算起帐来。

一个大鸡每天要吃2两包谷,一年就是70多斤,一斤包谷黑市价1毛3,一年下来买包谷要花9块钱。用包谷喂鸡,鸡的产蛋率高,一年能下300个鸡蛋左右,鸡蛋个头也大些,约有37斤鸡蛋,大概能卖13块钱。买一只产蛋母鸡要2元左右,下个3、4年蛋没问题,每年也就是5毛钱;养个鸡娃,到下蛋的时候,也要吃2元左右的包谷,不过要养半年。所以养一只鸡一年的总成本要9块多,而总收入有13块,利润就是3块多一点。当然这是理论状态,万一遇到什么变故,那就难说了,比如一场鸡瘟,只有血本无归了。

算到这里,赵兴东一核计,自己现在只有一千来块钱,压了600斤油用了300元,给十八个同学收鸡蛋的本钱,压了近200元,这合起来就是500元,手里剩下800多元,过两个月要给母亲过周年,预算得600元,也就是手头能自由支配的钱,只剩200多,也就够买100只鸡的本钱,而一百只鸡每个月的包谷钱还要80元,看来养100只鸡也就是自己的极限了。

理清了自己的状况,赵兴东问姜解放道:“哥,养100只用包谷喂的鸡,要是一切顺利,一年能挣300块钱,你和嫂子就没核计过,自己养养试试?”

听了赵兴东的问话,姜解放苦笑着摇头道:“也不是没想过,你嫂子可是养鸡能手啊,可我俩一核计,没法干啊!一来,养100只鸡一年要七千多斤包谷,就算有钱,也没地方买这么多包谷,市场上都是几十斤、几十斤的偷偷卖,哪够塞牙缝啊。二来,不怕兴东你笑话,我和你嫂子,手头根本没有活钱,五个娃娃把家里吃的干干净净,要不是你嫂子管家管的好,又养了这几只鸡,我这一家子连个半饱都混不上。所以这事,我俩也就私下说说,都不敢跟外人提,怕人家笑话咱做白日梦。“

姜解放的这番话,赵兴东是信任的,毕竟同在一个村,大家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姜解放是个勤快、能干的忠厚人,要不大家也不会选他当队长;他媳妇是个贤惠、能吃苦的精明人,要不咋能把一大家子,操持的混个温饱呢。而且*中,不少村里人都对赵兴东翻白眼,可姜解放一家对他这个狗崽子,始终没有另眼相看,所以赵兴东从内心里,也愿意和这两口子亲近。

赵兴东迅速拿定了主意,说道:“哥,我出本钱,也能搞来包谷,你们出力,咱们合起来,养它100只鸡,赚了钱,一家一半,你和嫂子愿不愿意?”

解放还没做声,他媳妇抢先说道:“兄弟这是好事啊,我们哪能不愿意呢!”解放到底忠厚,父辈又和赵家有交情,不愿意让赵兴东冒险,就说道:“兴东啊,我知道叔落实政策,国家给你赔了些钱,可你又要念书,以后还要成家,再说家里的房都破成那样了,也得拾掇拾掇,你用钱的地方比我们多啊!养鸡养成了,是能赚钱,可风险也大,万一养不成,那可就把你坑了。我看还是算了。”

这番话,反而让赵兴东更放心跟姜解放合作了,他笑着说道:“哥,我的事你不用操心,我对以后的日子,有自己的打算。这次我贩鸡蛋,发现销路不错,就下了决心,要自己养鸡,可本钱不多,只能先投一百鸡的钱,你要是不愿意跟我合作,我也会找其他人。我为啥非跟你合作呢?一来,相信嫂子的本事,一百鸡她还舞弄不了?二来,咱两家上辈子有交情,我觉得哥嫂两个人亲。”

说到这里,赵兴东停下来,观察着解放两口子的反应。解放还在犹豫,解放媳妇却忍不住了,她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尽管没有言语,但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赵兴东看到这里,又说道:“哥,你的心思我知道,你怕政策变了,咱养鸡就是罪过了;你怕鸡得了瘟病,咱就赔钱白忙活了;你怕包谷以后搞不来,咱拿啥喂鸡;你怕鸡就是不下蛋,咱还找不出来原因,总之,解放哥,你是怕把我坑了。可我的好哥呀,你把帐好好算算,就没啥好担心的了。我帮你算算,买100只鸡,要200元,那就算咱倒霉,全得鸡瘟死了,可每只瘟鸡咱还能卖一块钱,总共不就损失100块钱嘛!你要是怕政策再变,政府要没收咱的鸡,那我告诉你,政策不会变了,中央的精神我知道,以后不搞*那套了。三个月前县里下文件,让恢复自由市场,你去县城的乌四集看看,每天都有上百个摊位在做买卖。而且我在县城念书这半年,认识了贵人,是咱县的公安局长,人家认了我当侄子,你说有啥事情,他能不管我?再说,我对象就是贾柳沟支书的亲侄女,他贾柳沟多余的包谷,卖给谁不是卖,咋就不能卖给我了。我前几天才从贾柳沟买了1600斤油,都卖给县委大院的同志了,贾柳沟还感激我呢!为啥不卖给我包谷。所以,解放哥,咱只要把鸡伺候好,让它们乖乖给咱下蛋,咱就稳赚不赔,你担心个啥?嫂子养鸡的本事,你还信不过?哥,我今天放句话,万一养鸡赔了,你和嫂子不用管,我一个人担着。还有,哥,你也得为几个侄子、侄女想想吧,总不能老过这种吃了上顿、就想下顿的日子吧!咱得为明天奋斗啊!咋样?下决心搞不?你要是不搞,我也不耽误工夫了,我找其他人,愿意搞的人多了。”

一番话,说的姜解放动摇了,尽管大半年没和赵兴东接触了,但这孩子是他看着长大的,从小就没有说大话、说假话的习惯,而且自他父亲平反之后,骨子里就带了一股狠劲,看来自己不搞,他还会找其他人,与其别人干,不如自己干,毕竟是好事,只要自己两口子精心,还真能养出一群不下蛋的母鸡来?

想到这里,姜解放下了决心,抬起头说道:“成!兴东,当哥的就听你一会。”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赵兴东与他媳妇都露出了笑脸,当下三个人就核计了一番。赵兴东卖油成功后,又把大部分现金存进了银行,身上只带了几十块钱,今天还要收村里的鸡蛋,先不给姜解放钱了。明天白天赵兴东抽空取钱,晚上请个假,先去贾柳沟谈买包谷的事情,然后再回村,给姜解放个准信,也是怕万一贾柳沟那面情况有变。要是谈妥了包谷的事,赵兴东就把200元给姜解放,他们两口子就可以开始买鸡,搭鸡窝了。

说完了事情,三人都很高兴,赵兴东还要去魏生金家里,就要告辞。解放媳妇知道他要去拿支书婆娘收的鸡蛋,就说道:“兄弟,你咋叫她给你收鸡蛋,这人心眼活得很,你小心吃亏。”

赵兴东知道这是好话,没有介意,解释说:“嫂子,魏生金毕竟是党支书,有些事情还要靠他,再说我只要小心些,吃不了啥亏。”说完的冲解放两口子点了点头,就离去了。

解放夫妻俩看着远去的赵兴东,心里开始期盼起明晚的早些到来……

进了魏生金家门,支书婆娘早已经等候多时了,她这礼拜收了45斤鸡蛋,基本上给每家每户都来了个大扫荡,看着堆满一笸箩的胜利战果,支书婆娘对自己的战斗力是相当的满意。赵兴东和支书婆娘寒暄了几句,就称了份量,付了元现金,然后装起了鸡蛋。

支书婆娘边帮忙边拉着闲话,等听到赵兴东说县城鸡蛋是三毛五一斤,而且很好卖时,高小水平的支书婆娘,脑中迅速算起了帐,结果让她心中一颤,心说我一斤才赚一分钱,赵兴东倒是一斤赚三分钱,要是我自己去县城卖,45斤鸡蛋,就能赚一块八,乖乖,这可是不少钱。不过自己个老婆子可弄不动几十斤鸡蛋,而老头子除了干农活,就是听话匣子,是指望不上了。闺女是临时工,星期天不能休息,在每个礼拜二休息,到时候自己和闺女倒是可以一起去,想到这里,支书婆娘偷着乐了。

赵兴东正装着鸡蛋,看见支书婆娘脸上显出喜色,就随口问道:“姨,想到啥好事了,看把你喜得。”

支书婆娘赶紧掩饰道:“我这是听你说鸡蛋好卖,心里高兴的,那兴东,这一周里,哪天鸡蛋好卖,哪天又最难卖?”

赵兴东以为支书婆娘是随口一问,也没在意,说道:“星期天最好卖,其它六天都差不多,没有哪天最不好卖。”

“噢,倒是和我想的一样。兴东,今天蛋多,可要绑结实了。”支书婆娘殷勤的招呼着。

等赵兴东骑着车子离去后,支书婆娘盘算着,从今天开始,到下个礼拜一,一共八天时间,自己还不收个50斤鸡蛋,一斤赚4分,那就是整整两块钱啊!一个月下来就是八块钱啊!这可不得了,顶闺女半个月工资了(被服厂临时工,每月16元工资)。自己和闺女坐车去县城不划算,一个人来回要五毛,两个人就是一块,一半的钱都被交通部赚了,这可不行,让闺女骑车带着自己,这样省钱。哎呦,连人带鸡蛋一百多斤,把闺女累坏了咋办,不行,还是和闺女轮流骑车好,这干粮……支书婆娘沉浸在甜蜜的憧憬中。

赵兴东下午到了县城,进了田翠蛾家门,看见母女来都在,而且是喜气洋洋。原来上午送鸡蛋非常顺利,200斤鸡蛋一扫而空,并且连货款都收到了,可见熊主任的面子有多大。赵兴东倒是嘱咐田翠蛾回头谢一下人家,也不用破费啥,买包一、两毛钱的烟,再说几句感谢的话就成。

在天香阁吃饭尝到甜头的田翠蛾,也知道熊主任能量大,明白和他保持关系的价值,忙不迭的点头答应了。

快到晚上,赵兴东才和18位同学结清了帐,连带自己的45斤,这次一共收了322斤,又一次把田家的厨房堆的满满的,田翠蛾想,自己是不是就不用去近郊村子里,再收鸡蛋了,这赵兴东和他的同学也太能干了。

赵兴东心大,劝田翠蛾每周还是要去两次,以后搭上单位食堂这条路,还用怕收的鸡蛋多?还用怕卖不出去?说的田翠蛾频频称道。

赵兴东与田家结了帐,这次利润元,尽管不少,但赵兴东的兴奋劲,已经没有刚开始时那么高了。他还了车子,往学校走去。

这两天,贾有林又在为村子的明天发愁。尽管在赵兴东的大力购买下,以及社员们的积极推销下,压的油已经处理过半了,可还有一千多斤没能出手。卖的钱都给社员们分了,这剩下的一千多斤才是生产队的提留,现在生产队的公帐上,还不到二百块钱。想想自己的贾柳沟也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可也只是解决了温饱,家家有点余粮而已,社员们和生产队都是手里没有活钱啊。所说开了磨坊,但也用不了多少劳力,而且原料也不好弄,总是干干停停的。每次想到这儿,贾有林就很急切,他知道村里没有本钱,只有三百多劳力,要想改变面貌只有从这劳力上下手。现在情况是,到了农忙,大家就去地里劳作,农闲时,就修修水利设施,算下来一年里倒有多半年,这些劳力没什么正经事做。有点手艺的,就去做做工,没手艺的,就养个猪、喂个鸡,这些都不是长期、稳定的营生。本来在农闲时,公社也会从少数村里抽点人手,去城里做建筑工,可因为贾柳沟富裕,别的村就在公社哭穷,每次这种好事都轮不到贾柳沟。贾有林开始还争取,后来也不争了,因为就算争到了,不过让这些劳力忙活几个月而已,不是长远之计啊。贾有林觉得自己必须为村子做长远打算……

………………………………………………………………………………………………………

作者语:赵兴东与贾红梅感觉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姜解放一家也觉得明天大有希望;支书婆娘对将来也充满了幻想;贾有林正为全村的未来,做着积极的筹划,所以此章定名为“美好明天”。不过谁的梦能圆呢?

顺带问诸位书友一句,你们对明天抱有多少期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