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六章 生路(三)(2/3)

桓济道:“阿兄莫要担心,郗中书所言有理。事已至此,岂能被他们喝阻。小心些便是了。”

桓熙无奈,只得同意。但为了确保安全,桓熙再命数百骑兵前头探路。队伍放慢速度,朝着二道口位置谨慎前进。

……

二道口坡上,李徽正在观察地形和防御工事,周澈在旁禀报了他所做的安排。

几天前来时路上,李徽和周澈便选择了二道口的位置作为防御的地点。

此处位置叫做二道口,其意是相较于将军山南边山口的第二道关口。其实倒不是这里当真是一处关口,而是因为此处山道狭窄,百步距离内的山道宽不到三丈。比之其他地方的山道都要狭窄许多。

形成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两侧山坡发生过滑坡,导致整片山坡的泥土滑落下来,淤塞了山道岩壁下方的道路所致。

这一点有两侧裸露的岩石可得到证明。

这一路山道两侧都是草木茂密荆棘丛生的草坡,唯独这二道口两侧是岩石山坡,除了青苔地衣之外,便只有些石缝里的小树和荆棘。

深深的沟壑在山道两旁冲出巨大深坑,足见此处是因为两侧山势较为陡峭,集聚了山洪从此冲刷,导致了山体的滑坡,以至于淤塞了山道。泥石淤积,难以清除。再加上新亭到京城的山道本就不是主要的官道,所以也没人来拓宽整修,让山道在此处甚为狭窄。

当然,李徽和周澈选择二道口这个位置,除了山道狭窄,两侧岩坡陡峭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

此处恰好是个弯道。虽然弯道不急,但是对于策马冲锋的骑兵而言,到了此处必须要减速。否则马儿速度太快,来不及转弯的话,便会撞上两侧的岩壁。

周澈是领军之人,他知道这种弯道地形是有利防御的。特别是如果遭遇对方骑兵追击的时候,山道的弯曲是可以限制对方的速度的。

另外,在岩壁上方的山坡两侧有着茂密的林木。周澈认为可以很方便的砍伐树木,作为拦阻山道的障碍物。并且有林木的掩护,进可攻,退可藏匿踪迹遁走。

正因为此处地势如此,所以二道口才被李徽和周澈选中,成为在此应付有可能发生意外的最后屏障之地。

此次新亭之行,李徽是做了准备的。虽然李徽虽然将宝压在了已知历史的进程上,相信按照历史的进程,谢安此行当不会有性命之忧。但是李徽显然一直对历史的真实发展保持适当的怀疑态度。所以,他需要为自己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但若是桓温若当真想要杀谢安和自己一行人,那倒也没有什么准备的必要。因为进了新亭大营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能闯出来。故而李徽所做的准备仅仅是为了保证路途上的安全,以及紧急情形下的垂死挣扎。为此,李徽沿途和周澈标记了山道上的险要之处。

半路上周澈等人离开队伍,其实并非如谢玄猜测的那般他们是畏惧逃走,而是按照李徽的命令,在山道险要的地形之处留守,保证归途的畅通和安全。二道口位置便是最靠近山口位置,同时也是最适合的防守的地方。

李徽最担心就是,桓温未必要了自己这些人的命,而在离开新亭的归途之中莫名其妙的被伏兵攻击,然后死在山野之间。这反而是最有可能袭击的方式。桓温若想要杀人,很可能不会在新亭大营之中动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