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艺术家 661 标准结局(2/3)

    于是,一小部分高高在上的影评人们,就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和攻击,陆潜那副“居高临下、傲慢得意”的嘴脸刺痛了他们。

    “独立电影”,五十分,“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甚至能够看到陆潜隐藏在角色和剧本背后的得意嘴脸,然而现实的残酷就在于,小聪明和大智慧之间有着一条鸿沟,永远无法逾越,这样的电影永远称不上杰作。”

    “电影圈”,五十分,“看似聪明实则愚蠢,‘游客’对于心理层面的探索,来到‘爱人’丧失殆尽,陆潜非常巧妙地将心理层面的波澜隐藏在犀利的剪辑和镜头运动之中,然而依旧无法掩饰心理惊悚堕落到物理刺激的层面——那些血浆、那些果露,证明这部电影只是拙劣的爆米花而已。”

    “时代”,五十分,“从电影制作层面来说,‘爱人’制造出了巨大的水花,陆潜也再次证明他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悬疑/惊悚导演;但从电影本身来说,‘爱人’看似眼花缭乱、跌宕起伏的剧情,却完全没有能够呈现出心理层面的撞击,相较于‘游客’,是一次巨大的退步。”

    扼腕,遗憾,破口大骂。

    在中评之中,就可以看到一系列犀利评论,毫不留情地给予批判,言辞激烈、观点鲜明,明明不是差评却比差评更加振聋发聩。

    这些评论,戳破了一个关键——

    在“游客”里,物理层面的碰撞全是都是为了心理层面的转折做铺垫,每次对话每次冲突都能够看到情感与心理的流动。

    但在“爱人”里,过度转折过度戏剧过度狗血,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心理层面的波澜。

    陆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准确而利落地抓住两个角色的转变弧光,并且通过两场戏的表演呈现出来,然而还是没有能够抵挡住“戏剧性”的摧枯拉朽,最终陆潜就用物理层面的碰撞来掩饰心理层面的弱势——

    奔跑,割喉,锤击,晕倒,冲突……

    这些“动作”的存在,全部都是为了将心理转变通过动作展现出来的表面化程序,因为视觉和听觉冲击越强烈,观众就越容易沉浸在感官的体验之中,从而忽略心理层面的共鸣,被卷入影像风暴之中。

    于是,“爱人”的解读空间也就远远逊色于“游客”。

    这是一次退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