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艺术家 272 台词创作(2/3)

    最初,陆潜认为创作剧本不是难事,“解除好友”第一部第二部,“突袭”、“人类清除计划”、“疾速追杀”,前前后后地,他也已经创作了五个剧本,“游客”也应该不是难事。

    反正,在自己脑海里已经有剧本的框架和脉络了,只需要填补血肉就可以了。

    然而,陆潜很快就发现,并非如此。

    与商业电影最直接的区别就在于,艺术电影最终往往需要一个具有回味空间的内核,而放在“游客”项目上,陆潜需要对台词进行细细琢磨、对人物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甚至一句台词一个表现都需要寻找到脉络。

    绝非易事。

    观众观看电影的时候,故事梗概是可以复述的,但台词也能够通篇背诵吗?

    显然不是。不要说通篇背诵了,恐怕三句对话以上的桥段就无法做到一字一句地完整复述。

    但关键就在这里,台词是剧本的血肉,哪怕拥有一个“皮囊和骨架”,但如果不具备鲜活的血肉去填补完整,那么观众也还是无法感受到剧本的“灵魂”,而艺术电影所需要展示的,恰恰就是这个灵魂。

    台词的重要性,远远在想象之上。

    此前的五个剧本,其实台词并没有那么重要,剧情和人物才是关键,特别是“突袭”,基本就是一路战斗到底,在固有框架下,陆潜根据自己的想法填补台词即可,稍微简单一些随便一些也不会有影响。

    但“游客”不行。

    即使做不到字字珠玑,也应该通过台词来展现人物的棱角以及剧情的深度。

    这是陆潜首次挑战更加侧重深度的剧本,整个创作过程都是截然不同的,从框架到脉络,从人物到剧情,还有直接呈现给观众的台词,这些应该如何丝丝入扣地缠绕融合在一起,又能够做到举重若轻,不要太过死板也避免太过说教呢?

    每一天的创作都是全新挑战。

    以前曾经看过一部叫做“改编剧本”的电影,尼古拉斯-凯奇(Nichilas-Cage)扮演的男主角就是一位编剧,因为缺少创作灵感,他把自己的生活作为基础创作剧本,结果绕着绕着就如同俄罗斯套娃一般把自己套进去,难以分清现实和剧本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有时候下笔如有神地创作出五页十页剧本,灵感喷涌,但第二天再重新看那些创作,却又觉得全部都是胡扯的垃圾,恨不得把打字机砸烂,然后一鼓作气地将此前的创作全部丢到垃圾桶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