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 三元(2/5)

什么年纪太轻都是借口,赵祯就是因为邕王之事,心里膈应王刚。

太子赵曙上前劝道:“父皇,不如先看看盛长枫做的卷子?”

赵祯不耐烦道:“这么多卷子朕都要看,哪里看的过来,让翰林院先选取前十名来。”

太子赵曙一听就知道事情有转机。

殿试与其他考试不太一样,皇帝不会针对四书五经出题,而是针对时政,让学子们写一篇策论。

这次赵祯出的题为商税,正好撞王刚最擅长的事情上。

针对商业和商税,恐怕这个时代没人比王刚了解的更多。

他根据后世的经验,选择性的写了几条改革商税的建议,甚至大胆提出减少农税,增加商税的建议。

王刚全文都是重商惠农的政策,全是干货,与其他学子们的锦绣文章相比,少了点空话,多了点实际。

翰林院很快就阅卷完毕,然后抽出十份最优秀的卷子呈到赵祯的案头。

赵祯拿起第一份卷子一看,竟然是王刚的卷子。

“太子。”赵祯皱眉,不悦的对赵曙说道:“朕不是说了,不想看盛长枫的卷子吗?”

太子赵曙恭敬的说道:“回禀父皇,经过翰林院阅卷,一致认为盛长枫当为此次殿试头名。”

赵祯微微诧异,没想到翰林院也有意见统一的时候。

以往的殿试,翰林院诸多官员阅卷,各有各的看法,总是争论不休,很难评出第一名。

毕竟各花入各眼,文章好坏每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赵祯立刻对王刚的卷子提起兴趣,拿起细细一看,然后就没停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