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版,大明宝钞五等(2/2)

顾正臣有些感动,看着给自己夹了一大块鱼肉的马皇后,知道在她心中恐怕没有将自己作为寻常官员看待,更像是对待子侄一般亲切入微。

几人说着话,动了几筷子。

顾正臣举起酒杯,祈愿恭贺几句,惹得朱元璋、马皇后笑意连连,朱标也满面春风。

朱元璋心情不错,似乎想到什么,突然说:“你之前提议将朕的头像印在宝钞之上,太子、户部、中书等都表态赞赏,认为此举有利朝廷。然朕左思右想,总觉不妥。”

“何处不妥?”

顾正臣有些疑惑。

朱元璋拍了拍肚子,笑道:“你不是说,要深入百姓,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咱也是布衣出身,自然免不了去民间暗访,朝中不少官吏可是会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若全然听信他们,咱这江山怕也坐得不安稳啊。”

“若世人皆知咱的长相,他日微服于野,百姓岂不认得出来,贪官污吏听闻,还不当即收敛?察民实况,听民疾苦,还需暗行。再说了,若民间出一二相似之人,诓骗地方,为恶一方,岂不成了坏事?”

顾正臣看着朱元璋,对其担忧有些不理解。

你是大明皇帝,这几年还有胡惟庸和中书给你分担干活,过几年你很可能看丞相不顺眼,直接给废了,到时候全天下的事都堆到你桌案上来,一日要处理几百件事,从天不亮处理到天很黑你也处理不完,还想微服,你能微服几次去……

再说了,你就不能给自己脸上加点东西,比如添一颗痣,胡子弄长一点,收敛收敛你这吓人的威风,穿着补丁衣服,谁见了也不会喊你一声皇帝,只会以为你长得像罢了。

至于担心被人假冒,那就更是没理由。哪怕是和你长得一模一样,到了地方府州县里面,你也坑骗不了几个人,当官的可不只是看长相,得看印信,看腰牌,验证身份,所谓的验明正身就是这个意思,什么都没有,只凭着脸蛋就想坑蒙拐骗,那是后世某些小鲜肉的本事,你老朱就算了吧。

顾正臣费了不少口舌,马皇后与朱标跟着劝说,才将朱元璋的顾虑打消下去。

朱元璋感慨道:“成,就依你们吧。咱还打算将画像改一改,听说民间有猪龙一家的说法,钦天监的官员进言,说若将脸型改为月牙状,额头高耸,再点上一脸麻子,就有了龙象之气,你们当真认为此举不妥?”

顾正臣脸色很是难看,连忙说:“额,陛下龙气天成,何需猪龙一家之词。再说了,此事事关万民信仰,到时百姓与军士到底是信仰的陛下,还是信仰的宝钞之上虚有之人?万万不妥!”

虽说老朱额头微突,下巴微长,可远不是后世流传画像中的那么不堪,也没有那么诡异的月牙状脸,更没有一脸的麻子。

顾正臣不知道流传的老朱画像是怎么回事,兴许是老朱杀的人太多,被人丑化,兴许是清朝的那群人干的,毕竟他们连历史都篡改的,改改老朱的画像也不是不可能。当然,是不是老朱自己尊崇“猪龙一家”,刻意为之,这也是不好说的事。

既然确定了画像,那就需要找宫廷画师,考虑到雕版细节,通过观察效果,朱元璋最终选择了衮服照,以体现朝廷礼仪,展示帝王之风。

画师呈现出来的画像是毛笔勾勒的,不是素描出来的,许多细节虽然存在,栩栩如生,可毕竟是大画,顾正臣借用宫廷画师,将铅笔教其使用,进行缩比,最终经过五日时间,终于成功实现了小型头像的勾勒。

整个头像丝丝入微,无论是身上衣着衮服,还是头顶的衮旒,包括那一颗颗珠子,都刻画得清晰至极,至于朱元璋的容貌,更是清晰,甚至连目光都可以看出。

而在这段时间里,宝钞提举司、户部、中书省经过几次商议,敲定了宝钞最终的细节,户部非要加上“伪造杀头,举报奖励多少”之类的话,老朱也支持,认为这样能起威慑作用,顾正臣没办法,只好安排进去,采取的是微雕方式,用肉眼需要仔细观察才能看清。

经过紧锣密鼓的工作,大明宝钞终于定版:

一贯大明宝钞,以黄颜色为主,体现皇室尊贵,对应皇帝。

五百文大明宝钞,以紫色为主,紫气东来,对应的是王室宗亲。

三百文,以青色为主。青色温和中正,与士大夫的中庸之道最是匹配,与群臣百官相对应。

二百文宝钞,以赤色为主。南方属火,主赤色,象征大明开国于南方。

一百文宝钞,以绿色为主。绿色不在正色之色,属于贱色,对应的主体,自然是皇室与士大夫之外的所有人。

五等设计,较之历史上少了一等,即“四百文”版。

顾正臣的理由很充分,四百文可以用两张二百文宝钞或一百文宝钞与三百文宝钞等叠加出来,额外多设计一等不仅浪费,而且版式多了,也不容易流通。

敲定了宝钞细节,便转而雕版阶段。

雕版是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但顾正臣认为,只靠雕版难度并不能完全阻断伪造,怎么滴,也得加一点水印进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