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问道(3/4)

周礼的崩坏是全天下所有人推动的,难道还能恢复吗?

你是有智慧的人,想必是明白这些道理的,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你这些年来,失败的根源啊!”

说到最后,即使以李耳的淡漠,也有些感叹了。

李耳这一番话很是刺耳,但孔丘的神情却很是平静,他的目光之中满是坚定,“伯阳公所说的固然是现实,但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仁义是天下人所需要的,那就是我要为之践行的。

素王讲诸夏夷狄之辨。

诸夏有礼,夷狄无道,若是没有仁义,难道诸夏和率兽食人的夷狄还有什么区别吗?

我坚持大道,即使这会让我粉身碎骨。”

李耳微微叹气,果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尤其是孔丘这种拥有着坚定信仰的人。

孔丘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道而来,而是要从《道德经》之中吸收那些有益的,完善自己的道。

如果是之前的李耳,可能会对孔丘的学说进行批评,因为他认为在现在这个乱世之中宣扬仁义,只会造成更加难以想象的后果。

但是经历了素王之事,李耳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升华。

天道固然恒久,但有素王站在背后,人道又何尝不能有一番作为呢?

李耳心中微微感慨,开始为孔丘阐述他从《洛语》之中读出的道理,孔丘惊讶的望向李耳,问道:“伯阳公,您为什么不批评我的这种思想呢?”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耳淡淡道:“道路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自己去走出来的。

你是有智慧的人,有着坚韧不拔的品德,百折不饶的意志,泰山崩塌也不能影响你的心智,简简单单地劝说难道会有什么用吗?

你游历十年,历经风霜雨雪,刀剑加身,却依旧如此,说明这是你的道。

你已经得道了。

昊天尚且不能改变道,难道我能改变一个得道之人吗?”

孔丘感觉到了自己和李耳之间的差距,“伯阳公,见到了您,我才知道圣贤的品德。”

孔丘曾经在曲国时,有一个学术上的政敌,名为少正卯,他的学术观点很是偏斜,孔丘认为他会霍乱天下的人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