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伊利里亚(2/5)

在二战结束以前克罗地亚一直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其中奥地利帝国中的克罗地亚人从反法战争结束到一战前克罗地亚的人口几乎没有变化。

而同一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其他民族除了意大利人以外,其他民族的人口数量都成倍增长。

贫瘠的土地无法养活太多人,淳朴的山民只能自发地减少人口数量,既能减少人口又能赚钱的方式,他们只想到了当兵。

所以克罗地亚地区一直是奥地利帝国重要的兵源地之一,不过弗兰茨的改革给了他们新的选择,外出务工,下矿井。

在内莱塔尼亚地区下矿井通常是一种对罪犯的折磨,只有那些山穷水尽的人才会选择进矿山。

但在克罗地亚的群山之中这确实是一条出路,虽然算不上体面,但是报酬却十分丰厚,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工作,毕竟理论上讲这比扛枪杀人要容易一些。

这些切实到位的恩惠,再加上克罗地亚地区本身就有向奥地利帝国效忠的传统,民众对于帝国十分拥护。…。。

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匈牙利人确实不当人,匈牙利政府对克罗地亚的盘剥和打压从未停歇,匈牙利地主和官员也经常在克罗地亚地区胡作非为。

尤其是在1848年匈牙利人搞出的大马扎尔化改革,更是让两个民族的关系势如水火。

不过当时所谓的民意的影响力其实微乎其微,尤其是在耶拉契奇这种地方实力派眼中更是一文不值。

然而贵族和商人们更加反对加入匈牙利人的事业,因为他们的利益大多和奥地利帝国挂钩,而不是匈牙利。

哪怕是看在权和钱的份上,他们也不会支持匈牙利人,那所谓的忠诚的传统是哪里来的?不还是这些地主、乡绅带的头儿!

至于教会,那更是早就和哈布斯堡家族绑在了一起,这些神棍从某种意义上讲才是奥地利帝国最忠实的信徒。

这些人只能对决策产生影响,真正的决定权还在各省的督军手中。

不过斯洛文尼亚省的高官却拒绝了这场关于大伊利里亚地区未来命运的讨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