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弹章如雪又如何(2/4)

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

每藩王,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王府设三护卫,每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万九千人,亲王有指控权,但由兵部统辖。

诸藩王分封锡土,列爵临民。”

这句话大家都的懂。

海东大明藩王们,分封就藩,镇守边地,权力挺大,有三护卫,少者九千,多者五万多,但这些兵也不是他们的私兵,只是跟大唐的都督们一样有指挥权,但统兵、调兵之权在兵部和皇帝那。

藩王们同时还兼管理屯田、主管军事、防御外敌,还兼所在地方民政财税。

总之就是军事民政财税一把抓,比魏晋时的持节都督们权力大的多,而且这藩国是世袭的。

可武怀玉接下来的话让他们又有些迷惑。

“明太祖虽分封二十五子为藩王,给予三护卫,让藩王们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但同时立下祖制,后代皇帝分封皇子,只能封在边疆蛮荒之地,不得封于腹心内地,

同时定制,代代推恩,亲王诸子皆封郡王,亲王国划分郡王国,亲王三护卫也划分给诸郡王。郡王死后,再由诸子承袭,推恩封国公,代代推恩,降等袭爵,其封地,非有社稷军功,不增不减,子孙传。”

武怀玉并没照搬朱元璋那套,也没用朱棣后来削弱的那套,他说的这藩王封国,其实相当于唐末的节度使藩镇,权力肯定比明朝的大,尤其是朱棣以后的大。

但是,他加了条关键的条件,那就是不得分封在内,只能分封到边疆,且还有代代推恩这条。

这样就算边疆分封有藩镇节度使一样权力的封国,但每过一代就会减弱,一个亲王国,下一代可能就是十几二十个郡王国,地盘还是那么大,军队也还是那么多,那势力自然小的多。

第二代时都是亲兄弟,可能还比较团结,但两三代之后,那可就会各打小算盘了。

如果能够不突破这两条限制,那李世民真要搞分封制,其实对大唐也没啥威胁。

当然,不怕政策不好,就怕政策走样。

真要是将来走样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诸卿觉得如何?”李世民问,他心里其实对那条只能分封到边疆蛮荒的限制很不满。

皇帝真正心思其实是想把如今的都督府,渐渐改成皇子封国,实行汉代一样的郡国并行制度。

不过他没急着表态。

先要争取大臣们都支持封建,然后再来谈细节。

可宰相魏征一如继往的还是站出来反对了。

“陛下,隋末大乱,民生凋敝,如今大唐立国不久,百业待兴,如果再施行封建,分割天下,国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

礼部侍郎李百药就更不客气了,直接说帝王有没有天下,跟天下能有多久,那都是天命所定,跟封不封建没关系。

天命注定当天子,哪怕出身亭长的刘邦,也还能成为天子。要是天命注定要亡国,那如秦二世、隋炀帝等再怎么折腾,也不是逃不过二世而亡。

这天命注定大唐当兴,所以隋末那么多枭雄起兵,但最终还是大唐得天下。

这两人带头反对封建,马上也有不少人附议,觉得眼下推行州县制最好,要是再行封建,无疑是倒退了。

中书侍郎颜思古站出来支持封建,“陛下,臣以为周朝封建之制,与汉代郡国并行封建之制,其实给诸侯国权力太大了,

倒是这海东明朝太祖所制订的这个封建制度,倒挺不错,皇子封藩,镇守边疆,世代承袭,代代推恩,分封锡土,列爵临民,能够稳固边疆,屏护中央,

中央有乱,边镇藩王也能勤王护驾。”

萧瑀则认为要行分封,那就一步到位,必须跟汉代一样,直接建诸侯国,给予真正封国之权,而且诸侯国应当跟朝廷一样,由朝廷册封其嫡长子为诸侯国世子,将来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国,代代相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