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横塘春会2(3/4)

有人弹琴,有人吹箫,还有的女宾献唱,就是刘子弦都弹了一曲古琴,曲子正是陈醒儿提供的苏东坡的作品——望江南-超然台作。

而张青青主动献出了男子的、但很有质感的嗓子: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星暗暗欣喜,原来这个张青青的歌喉比之地球上还要好,还能模仿男子的声音。

他很想和她来个二重唱,选某个现代的歌曲唱,比如《凉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不过,碍于苏三在,不敢过于放肆。直觉告诉他,张青青女扮男装也逃不了苏三的眼睛。

于是他选择和苏三合作。苏三唱了一曲《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苏星给她用小提琴伴奏。

悠扬的琴声,如同横塘水肆意流淌在天地之间,歌声也随着缓缓的开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苏三的声音仿佛来自天空的云朵,又仿佛生于澄碧的横波,入心到仿佛能入眼。如果贺铸有灵,知道自己的词在另一个世界传唱,不知会是什么光景。

一个小小的高潮之后,就进入了第二轮。第二轮主要谈文学、艺学的现状和发展。

这个自然就是在江南四大才子和苏星之间为主展开了,而苏星的作品更是核心的核心。

唐白主张一切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又主张作品应当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同时也不拘一格,诗意当随心意而转。

祝、文、徐三位的想法和他不完全一致。

祝老先生强调自在和乐趣,无论诗文还是声乐都强调自然而有生趣。文老先生则强调自成一格,而徐老先生主张从微处着眼,以小见大。

苏星没有讲什么太多的大道理,而是顺着他们的发言,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他说,文艺对众,当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文艺对己,当博采众长,得一己之道,并不断寻求突破。

他以格律诗词为例,讲了一下如何博采众长,探寻诗文之格调和境界,又以歌曲为列,讲语言如何从文言语、书面语,逐渐向口语演化,并让诗文不断突破旧有格局,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并提供了一些地球上现代的诗句,甚至是口语诗句,作为参考。

比如,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比如,我一步一回头,瞟着我的意中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