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文明战争的三种方式(2/3)

对交战国做补给交易,这属于中立国的一个灰色区域,只要不是巴登政-府主导,而是贪婪商人们的自发行为,基本就没太大问题。

三个月前,在意外获得曼海姆及周边要塞后的整整数周内,上莱茵集团却一直按兵不动。

直到圣诞节前一周,上莱茵基因的两个军,维克多指挥的第七军与勒费弗尔指挥的第六军,分别沿着内卡河的南岸与北岸,突然发动猛攻,连续攻占了曼海姆到海德堡之间的大片区域。

两天之后,普法尔茨选侯国的临时首都海德堡就处于法军火炮的威胁之下。法国人的这种凌厉攻势,直接吓得普法尔茨选侯卡尔四世,远在慕尼黑的他一度要求内阁将首都从海德堡再度迁出。

好在法军并没有贸然的对有着完善防御体系的海德堡发动进攻,第五军和第六军仅是在内卡河两岸建立了几个军事观察哨,就将进攻方向放在曼海姆到海德堡之间,内卡河沿岸几个拒不投降的堡垒要塞,这其中就包括拉登堡、埃珀海姆要塞、多森海姆要塞等。

依照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范的战争准则,优势法军在围困一座城市要塞后,就会派出一名“和平使者”入城,希望驻军指挥官投降,通过和谈方式来取代不该有的血腥攻防战。

通常而言,法国将军们会表现出异常的“宽宏大量”,允许守军携带武器、战马和军旗(团旗),甚至是拖着火炮离开城池要塞,返回数十公里外的敌方大本营。但必须在法军监管下,留下所有的弹药。

此外,如果要塞位于人口稠密的城市,法军指挥官也保证将严格约束士兵不会随意离开要塞而进入城市,但需要市政厅及时缴纳一笔现金支付的战争税,以及指定数量的军需补给品。

内卡河北岸的拉登堡守军(没错,的确是这个怪异的名字),就是这样友好的方式,与法军完成了“交接”,双方不费一枪一弹。

那是拉登堡尽管是一座军事堡垒,但距离曼海姆太近,很多士兵家眷都在曼海姆周边,加之该堡垒年久失修,根本经不起重型火炮的摧残。所以一等到法国人开始招降,守军指挥官犹豫没过一分钟,便欣然接受。整个交接过程中,敌我双方都显得一团和气。

拿下内卡河南岸的埃珀海姆要塞,就相对麻烦一些。那是守军指挥官拒绝了第七军的第一轮劝降。

很快在大批骑兵的掩护下,法军的工兵和炮兵纷纷出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