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祭红的学问2(2/4)

历史以来,铜红釉的制品(包括钧红、郎窑红、玫瑰紫、宋均花釉以及各种窑变花釉),除祭红和美人醉外,它们的坯体都很厚,十分笨重,只适宜装饰厚胎的陈设瓷。

正如前面所讲,由于祭红不允许有裂纹出现,就限制了有利于铜红呈色而膨胀系数较大的氧化钾和氧化钠的含量,相应就增加了不利于铜红呈色而膨胀系数小的其它氧化物的含量。故此,配制美丽的祭红釉就显得比钧红、郎窑红多了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

清代早期霁红釉瓷器一般多有灯草口现象,因为温度火候掌控的经验还是不娴熟造成的,到了清代中期以后这种现象比较少了。

清代早期霁红釉瓷器施釉比较厚,所以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纹。

有时候底部还会因为流釉造成粘底的现象。

“杨老您这个啊。”刘夜指了指这小酒杯的底部“您这个就有一点点釉太厚了。”

清代雍正后期到乾隆一朝是霁红釉瓷器烧造工艺的转折点,也是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霁红釉瓷器颜色由暗红变的明亮起来了,向鲜红颜色过渡,但是也难免也有失败品。这个时期霁红釉瓷器釉色深沉且呈色均匀,色调深红。

清代中期霁红釉瓷器红釉表面也有橘皮纹现象;清代中期霁红釉瓷器圈足露胎为火石红色.

清代中后期由于霁红釉烧造技术掌握得非常成熟了,对霁红釉烧造温度,呈色把握的都非常娴熟了,所以这个时期烧造的霁红釉瓷器釉色鲜红而亮丽,颜色纯正,施釉均匀。

清代中后期霁红釉瓷器口部和底部没有流釉现象,达到了不流釉,不脱釉的效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