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六章 祭红的学问1(2/3)

“养老?这小酒杯这么值钱?”听到刘夜说这话,杨林才算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他当了一辈子挖参人,从来不懂什么古玩宝贝,只是早些年间在交易市场闲逛,看到有买东西的,顺手买了一对小酒杯,寻思着颜色不错,自己喝酒留着。

万万没想到,这年轻时的无心之举,居然在他最困顿的时候帮了他一把。

“那这宝贝什么价格?什么年代的?”杨林一听也激动了,赶紧问向刘夜。

“杨老您别急,我慢慢给您讲一讲,反正这东西也是您的,也跑不了。”此时的刘夜倒是不急,给杨老科普了起来。

祭红又称霁红,元代JDZ窑创烧,系以铜为着色剂,经1220——1280℃左右高温,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的高温红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为区别于明永、宣时期的红釉及康熙朝的郎窑红,后人习惯上称之为祭红或霁红。

祭红瓷的生产历来受到宫廷重视。永乐的红釉器多为瓷盘或碗,在器内壁的釉下还往往模印有行龙,而器的内底则加刻云纹或者花卉纹。釉色多数艳丽而匀润,釉汁凝重,少数釉质不纯,伴有黑色小点或血丝状纹。

宣德时期的铜红釉殷红透亮,如红宝石般悦目,故被誉为“宝石红”,为宣德红釉的代表品种。宣德红釉的器里釉有红白两种,也有的于内壁的白釉下加刻云龙纹,因釉质肥厚,纹饰大多不够清晰。永乐、宣德红釉器的口边及底部都有一环白口,系高温下自然形成,俗称“灯草口”或“灯草边”。换言之,“灯草边”的成因在于:焙烧过程中,红釉因流动变薄,加上口部和底足胎釉交汇之处的釉汁原本就较薄,而铜分子在高温下又容易挥发和氧化,从而形成一条宽度约2——5毫米的白边。

康熙时期的祭红釉普遍泛浓红色,个别釉色较为浅淡,若桃花般粉红鲜丽,釉面平滑。有的祭红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