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下一个目标(1/3)

!--go--

你在看什么?”曾华策动风火轮走近甘,低声问

“军主,”甘闻声转过头来,看到了站立在旁边的曾华,连忙慌乱地调过身来,嗡嗡地应道。

曾华顺着甘先前的目光看去,发现他看去的地方正有一户胡人家。

这户胡人家是一对夫妻,男的有四十多岁,女的有三十多岁,带着三个十岁左右的小孩,脸上都有明显的胡人特征,深目、肤褐、高鼻。这一家五口人混在一万三千余的胡队伍中,显得非常普通和平常。这些羯胡和对面的燕军俘虏不一样,燕军俘虏的脸上满是疲惫和沮丧,而胡人的脸上却满是惶恐和不安。燕军俘虏只是对自己的失败感到沮丧而已,先前镇北军释放了两万余燕军伤兵让这四万燕军俘虏对自己的命运并不担忧。

但是这一万三千胡却不一样,他们亲眼看到自己三万余同伴被数万铁骑策动着坐骑,挥动着马刀,在一片惨叫和哭嚎声中被杀得干干净净。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些在铁蹄和马刀下四处奔跑和挣扎的“同族”,那些满是泪水的脸是那么的绝望和悲痛,那些竭力伸过来的手是那么的无力和哀伤。在铁蹄下徒劳地抵抗,在马刀下苦苦地哀求,最后都化成了鲜血和死亡。

当最后数百名在血泊中痛苦地爬动和挣扎的胡“同族”被巡视的飞羽骑兵用长矛戳死在地上后,那一直彻响在河北大地上地哭嚎和尖叫声终于如同那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骤然地消失在烈烈夏日下的冷冷风中。一万三千名被赶到一边的羯胡也许以后都不会真正地睡着了,他们默默地看着和自己一样模样,一样肤色的“同族”因为各自的罪行,一家一户地被砍翻在地上,然后再看着那些尸体被埋进一个个大坑里,最后看到立起了一大块石碑。

这些活着的胡和那些已经死去的胡有一大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和后赵石家不是一族地,他们有地是跟着匈奴一起进入中原地塞族,有的是栗特人。有的是大月氏人东迁过来的等等诸种。但是他们都一个共同的特点。深目、高鼻和肤褐。

但是这些活着的胡与那些死去的胡不一样,那些已经入土地胡借着自己在后赵时“国人”的身份为非作歹,身上总有几桩案子,但是这些活下来的胡却是非常庆幸和异数。他们或者在后赵时稍微行了一些善事,庇护了不少赵人,因此得到了那些善良的赵人的保护和举证,或者平时胆小怕事。自己也属于被欺压的一类所以这才躲过一劫,在讨胡令下求得一家性命。

但是这些胡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杀戮和血腥已经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明天充满了绝望,甘注视的那一户人家也是如此。

现在是中午休息地时候,这没有任何行礼地五口之家跟着其余的胡在押送骑兵的一声喝令声中,纷纷地坐在地上,然后看着几辆高车驶过来。男人对着女人低声说了几句,然后自己站起身来。跟各家各户地男人们一起。等着高车过来。而女人则紧紧地把三个孩子护在自己的怀里,睁着惊恐的眼睛四处张望着,就是一只蚂蚱从她身边跳过去也会觉得有抢走自己孩子的嫌疑。

男人终于等到了高车过来。接过了三个不大不小的馒头和一竹筒的清水。男人不停地点头哈腰,苦苦哀求着,而高车旁边的一位飞羽军士开始的时候训斥了他一顿,然后看着他实在可怜,于是又多给了他一个馒头。

男人满心喜悦地回来了,把馒头先给三个孩子一人分一个,然后把最后一个馒头掰成两瓣,自己和女人一人一半,一边吃着,一边注视着三个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馒头,时不时拍一拍吃噎着的孩子,递上那筒清水。

“长保,”曾华看到甘的脸上露出了不忍和怜悯之色,不由开口叫了出来。

甘一愣,很快就从出神中返过神来:“军主,我……。”

“长保,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同情这些胡有点立场不坚定?意志不够坚定?”曾华替他问道。

“军主,我,是的,我看到这一户人家,虽然是逃过一劫的胡,但是他们都是普通的一户人家,他们也有父母子女之情,也有普通人的无奈和悲哀,在苦苦地挣扎。看到这里,我心里就有些不忍了。”甘在曾华面前向来都是直话直说。

“是的,这些胡人家能够在讨胡令中逃得性命,这说明他们的命数该当如此,他们回到关陇之后,将和其余活下来的两万余胡一样,被分散安置到各地,默默

下去,我想中原的数十万胡可能就只剩下这三万余曾华接口道。

“军主,我们会不会把这些胡全部杀光?”甘突然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