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章 卷舒风云,思接千载(下)(2/4)

......

时光的年轮从不停转,皇宫里的人一茬接着一茬的不停轮换,只有刘老头儿依然坚挺在文通馆,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变过。

据说,到如今,已经没人知道刘老头儿侍奉过几任帝王,也已经没人说得清楚姓刘的老头儿是什么时候在文成馆的扎根,也没人说得清楚这姓刘的老头儿到底叫什么,年代太过久远,大家只知道,他姓刘。

传说,蜀汉牙门将向宠麾下一员的偏将名为刘诩,原本是个默默无闻偏将。后来,诸葛亮北上汉中,临行前上《出师表》,其中提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约莫在向宠被提拔为中领军后,这位名叫刘诩的偏将被擢升为牙门将,时值汉嘉郡地区蛮夷发生叛乱,刘禅命刘诩率

军前往平定,汉嘉之战中,刘诩每战必先,在他的身先士卒之下,蛮夷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有力保障了蜀汉的大后方稳定,而这位刘诩,却身负重伤,不省人事。

战后,刘诩再也没有出现过军旅之中,那时的宫中有人称在文通馆见到过刘诩,因这一句传言,后世有很多人都认为,刘老头儿就是当年的刘诩将军。

不过,这个说法,也有很多人并不认同,疑点有二:第一,根据从战场上和刘诩将军一起退下来的士兵们说,刘诩将军身中数箭,前胸后背已经被砍成了肉泥,还没有走到成都,便已经气若游丝了,根据这个疑点,刘诩将军很可能在回到成都后便已经气绝身亡。

第二,刘诩将军当时上有老下有小,怎能在伤重痊愈后抛妻弃子在文通馆修身养性呢?

倒是第二种说法,在民间颇有信服度。

宫内一些爱嚼舌根的常侍们经常在私下里说,这刘老头儿原是孝仁帝刘禅时期少府麾下的一名四百石尚书丞,在大汉帝国重新一统后,文武英才济济一堂,当时政治清明,还是青年的刘老头儿自觉官场无望又无趣,便到文通馆过起了半官半隐的学读生活。

时光如水,转眼百年,孝仁帝走了,神武帝走了,新帝刘彦也已到了大衍之年,但这刘老头儿还是活蹦乱跳,一顿能吃三碗饭,很多宫里的老人儿都说,照此下去,这刘老头儿很可能在

百年之内化身成圣。

不过,这都是一些宫廷传言罢了,半真半假,各位看官自悟吧。

书归正传。

文通馆比起其余三馆,要高出来许多,高出来的部分日日夜夜灯火不断,刘老头儿平时起居生活在此,学思践悟在此,观星占卜也在此。

每隔几日,这位集百家之大成的刘老头儿,便要登临文通馆楼顶,观星一番,一来推演天下大势,也好禀报刘彦尽一份臣子本分,二来清心寡欲一夜,以正修道之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