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準備遷徙列侯(2/4)

這讓劉徹怎么能接受?

他自然駁回了賈誼的建議。

然后劉徹在面見賈誼時,就見到賈誼有些難以置信的望著自己,似乎是不理解自己為什么會偏袒諸侯王。

劉徹當時就明白了,自己不是在和丞相賈誼對抗,而是和天下之間的一種觀念在對抗。

最后劉徹沒有再說什么,只是下旨讓諸侯王注意自己的德行。

賈誼最后以身體不適為由辭職,但是這件事造成的影響卻實在是太大了。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風尚。

這就是劉徹拖著不設置丞相的緣由,但是他也快拖不下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相,這是研究素王經典得出的結論。

公孫弘用印之后向著四方郡國發去,郡國有的很是偏遠,比如江東和嶺南那些地方,起碼都要一個月才能接到圣旨。

但是長安城幾乎是立刻就被這道圣旨所吸引,作為大漢無可爭議的政治中心,這里有天下四分之一的列侯,還有三公九卿,無數的兩千石、千石級別官員,還有前來長安述職的兩千石郡守,還有許多雖然沒有官職,卻都是各個郡國舉薦而來的賢良方正之士,還有太上學宮之中的各個學派老大,形形色色的人都在這里。

這道圣旨就像是一顆巨石砸在湖面,瞬間激起了巨浪。

首先就是關于建郡的問題,雖然和列侯不能比,但兩千石的職位還是非常誘人的,尤其是思維敏銳的人,都意識到朝廷接下來肯定是要大力發展馬政的,那么這兩個建立在河南地的郡就非常的關鍵。

而且那可是馬政啊,現在的馬政規模這么小,就已經是最有油水和權力的部門之一,若是能夠在河南地建立大規模的馬場,那兩個新建立的郡的郡守權力和油水會直線上升。

普通的官員想著一個郡的建立能得到多少好處,最頂級的一批人則在思考這兩個郡的列侯皇帝準備怎么辦?

還有這兩個郡的人口怎么辦?

長樂宮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