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送往昭城的信(2/2)

任何一項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允許私軍存在同樣如此,它的害處很明顯,那就是導致地方作大。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漢廷收繳了列侯國大部分的事權和政務權,王侯國的國相完全由朝廷任命,平時由國相主政,但列侯不是待宰的豬羊。

列侯有皇帝的金令,這是洛新創造的一項制度。

金令是一次性用品,用時要折斷,取出里面的加印圣旨,可以用來要求國相移交權力,得到侯國的全權指揮權,包括國相以下的生殺大權。

不過在事后需要向皇帝匯報目的和結果,如果無故使用,按照謀逆罪處理,如果事出有因,皇帝會向列侯下發新的金令。

有了約束之后,武裝列侯的優點就體現出來,尤其是在嶺南、西南夷聚集地、東南夷聚集地、西羌聚集地,能夠有效鎮壓當地的叛亂。

在周亞夫平定西南夷叛亂,還有諸侯王叛亂中,駐守在地方的列侯帶著私軍,隸屬于朝廷的王侯國相則發動侯國百姓,這兩者聯合起來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漢廷有春秋遺風,再加上察舉制度,以及風行社會的忠義之風,二元君主制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皇帝有權力征召諸侯的屬臣,但一般來說不會這么做。

就像是劉徹賞賜給敢戰士錢貨等等,但是其他的賞賜就不會越過昭公國直接給。

這是尊重規矩,但同時也是給地方上的王侯上壓力,畢竟同樣的戰功,朝廷給的這么多,結果王侯卻給不了這么多。

人不患寡患不均。

覺得待在地方沒前途,人才自然就源源不斷的向著中央朝廷而來了。

即便是敢戰士同樣如此,這世上沒有人能夠依靠純粹的信仰而活,洛氏深深的明白這一點,對敢戰士的福利待遇極好。

“家主,此次征討匈奴,有許多族人傷亡在戰場之上,實在是令人心痛。

這是亡者名單,都是我洛氏的勇士,按照家族的規矩應當進入祭祀之地,將名單上呈給素王。

這是族人們的功勞,皆手刃胡人,揚我威名,培養他們的子嗣,重賞他們的支脈,這是我們所應當做的。

還有一些族人已經不能再繼續戰斗,還請派人來接他們回家族之中贍養,使他們得以平靜的度過余生。”

解除敢戰士的后顧之憂,這是洛氏從千年之前就一直在做的,這樣的成本極大,所以敢戰士的規模一直都起不來,但精兵路線本就如此。

寫下第一封信,然后洛無疾開始寫第二封信。

“漢廷的皇帝是個戰略目標很清晰的人,而且他的性格非常堅韌,不達目標絕不罷休,這一場連綿的戰爭不會停下,漢庭已經收回了曾經失去的漠南之地,無疾認為是時候向漢廷的皇帝獻上西域圖了。

只要獻上西域圖,漢廷的皇帝一定會發動針對河西和右賢王部的戰爭,漢廷和匈奴之間全面的戰爭就要開始了,這是諸夏的大業,家族應當更加踴躍的參與進來。”

洛氏不可能像是對邦周那樣的幫助漢廷,但是洛新鞠躬盡瘁又哪里是僅僅效忠于漢廷呢?

明明是在振興諸夏!

現在劉徹打匈奴這么有底氣,洛氏的功勞不可磨滅。

洛無疾這樣的公子,洛氏敢戰士在戰場之上浴血拼殺,洛氏甚至將靈兵這樣的底蘊帶到危機四伏的戰場之上,這不是為了漢朝的安危,而同樣是為了諸夏的興盛而努力。

洛氏永遠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初心。

在邦周為了維護諸夏的勢力,最終放任了秦楚的坐大,在漢朝為了諸夏的興盛,同樣不懼犧牲,沖鋒在前。

洛無疾寫這封信就是告訴昭公,現在是關鍵的時刻了,他馬上就要開拓西域,家族要準備資源建設西域基地,時隔無數年,洛氏要親自去經營一塊領地。

信件寫完,裝在竹筒之上,然后用蜜蠟封好,洛無疾喚來信使,將這封信送往昭城。

然后收拾東西準備跟著兄長洛景前往皇宮面見劉徹,向劉徹獻上西域圖,給他一點小小的洛氏驚喜。

不過洛無疾也想不到,昭城之中正在緊鑼密鼓的創造一種新的工具,已經進入了最后的試驗階段,馬上就能夠投入使用,這種東西的出現甚至能夠改變整個世界的戰爭態勢。

洛無疾跟在洛景身后,有些好奇,這是他第二次來到皇宮,懷中揣著西域萬國堪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