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乡学(2/4)

赵括点了点头,认真阅读这些法条,有异议的地方就会开口询问虞信。

虽然有些地方赵括觉得完全不对,不过想到现在是战国,不对的是自己,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赵括在学院待了三天,没有回邯郸,而是和赵胜、刘平继续朝西而去。

先是到了武安,然后向北转到信都,到巨鹿,到沙丘,到武城,到高唐,最后才返回邯郸。

每到一个地方,赵括和赵胜都会和当地百姓进行交谈,了解当地风俗,大家心中的想法,有没有苛捐杂税,政策是否实施下来……

“这两个月下来,王叔有什么收获?”回邯郸的路上,赵括问道。

“大王有什么就直说吧,我都能接受。”赵胜苦笑道,他实在是猜不透赵括带着自己走访那么多地方到底是为了什么。羗

要说为了体恤民情,也不需要带着自己啊!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前段时间的打击对赵胜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名声的下降直接导致实力下降,否则赵胜绝对能猜到赵括想说什么。

“我们赵国最庞大的组成部分,便是这些最底层的平民。正如同两个多月前,詹何所说,只有他们安稳,赵国才能安稳。王叔以为然?”赵括说道。

“不错。”赵胜点了点头。

“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故而使人民“家无积粟”,来逼迫大家努力,“重赏轻刑,民不爱上;重刑轻赏,则民爱上。”故而赏一罚二,将人牢牢绑在土地和战场上面。使秦国快速崛起。从这一点上看,商鞅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国君都能够拿捏好这个尺度的,人心是贪婪的,当他从百姓身上榨取了一分利之后,百姓没有反抗,他们便会想着能不能榨取二。商鞅之策无疑是在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将国家推下覆灭的边缘。”

“在这样的政策下,底层“家无积粟”,若是遇到昏君或是奸臣执政,朝廷在原本的赋税上再次摊派赋税。如果是王叔面临这种情况,王叔会怎么做?”赵括问道。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