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谋士(2/5)

本身秦国就注重军事,轻文化,本土没有多少文臣,偶尔出现几个厉害的,还是来自宗室。

而且秦国的土壤也不适合文臣的生长,除了少数人之外,其他人只能从战场上获得功勋,从根本上就遏制了那些只适合内政或出谋划策,不适合武力、领兵的人才的成长。

即便是有人既适合内政,也适合统兵,也会在两者之间选择统兵,因为军功在秦国升的更快。

秦国还有一项奇葩规定,工匠籍的只能做工匠,市籍只能经商,平民户籍只能种地和当兵,如果种地的敢跑去搞发明创造,即便是发明再好的东西,也要受到处罚。

而且秦国虽然实行军功制,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当兵的,只有‘故秦人’才有资格当兵,如果是‘臣邦人’或者‘夏子’,不好意思,连当兵的资格都没有。

所谓的臣邦人就相当于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只不过现在还没有这个说法,夏子就是父亲或母亲有一方是秦人的。

而且这年代的人才基本上都出于贵族,平民是几乎没有机会受到教育的,但是秦国的旧贵族,被商鞅打掉了……

剩下的那些也要老老实实的从战场上获得功勋。

只能说有利自然有弊吧,没有什么东西是只有利没有弊的,关键在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商鞅的改革还为秦国累计了大量中下层的官员,那些在战场上立功的军士,稍微培养一下,当个小官,甚至管理一地没有任何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