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现学现卖(2/2)

那边张斐、许芷倩回到家不久,许遵也回来了,夫妻二人立刻向许遵询问缘由。

许遵也将中午发生的事,告知他们。

“为什么?”

许芷倩好奇道:“他们难道就此认输了?”

许遵抚须道:“认输倒不至于,只是说他们不愿意再公开场合,讨论这个问题。”

张斐笑道:“那他们也因此丢掉唯一取胜的机会。”

许芷倩又看向张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许遵也是疑惑地看着张斐。

张斐道:“因为官家很生气啊。”

许遵登时恍然大悟,“是呀!他们已经没了机会。”

他们之前可是要整赵顼的,如今张斐为赵顼创造出一个报复的机会,赵顼怎么可能会心慈手软。

能不能阻止,就在于这场听证会。

但那些权贵又非常心虚,因为张斐说得是事实。

翌日清晨。

皇庭外面兀自是人山人海,这人数比之昨天,是有过之而不及,昨日到底只是在谈少数人的权益,而今日是关于赈济政策,是关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

而且比起昨日,今日也是要热闹多了,因为大家都在议论昨日的听证会,有不少人也在举目四顾,寻找张斐的影子。

因为他们已经得知一些小道消息,今日可能是关于三司的听证会,可是在他们看来,检察院的听证会显然没有结束。

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到张斐。

其实张斐已经来了,只不过被皇帝叫去内堂,陪着他一块观审。

“真不愧是张大珥笔,一个上午,就令他们缴械投降。”

见到张斐,赵顼笑吟吟地夸赞道。

张斐嘿嘿道:“其实我不过是狐假虎威,他们真正忌惮的是陛下,而非是我。”

“忌惮朕?”

赵顼只是冷冷一笑,但也没有多说什么,转而道:“朕昨日看过你递交给立法会的证据,尤其是那份关于河中府酒税的对比,真是令朕眼前一亮,也令朕对河中府的财政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是远胜过三司递交给朕的账目。”

“这就是我经常跟陛下提到的专业治国。”

张斐笑意一敛,正色道:“其实儒家治国和专业治国,这二者并不冲突。

就好比建造宫殿,儒家就是建造之前的规划,如规格,大小,高矮,颜色,但是在建造期间,那就不能用儒家,而是要用建造技术,只有精湛的技术,才能够建造出稳固的宫殿。

但之前许多朝代,就混淆了二者,过分去考虑规格、大小、高矮、颜色,往往建造出来的宫殿,就不是那么稳固。

比如说税收,有些时候,对于特定的情况增税,是能够有利于国家和百姓,但若是依照儒家思想,就是不能增税,找不到增税的理由。但若是分析账目,往往是能够得出增税的结果。”

这一番话令赵顼陷入沉思之中,过得好半响,他突然一拍桌子,“说得好,正是此理,以前三司在跟朕讨论财政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儒家思想来看待这些账目,这一个人一个说法,令朕也非常迷糊,朕已经打算,今后让三司和户部专门组建一个分析账目的官署。”

张斐忙道:“陛下圣明。”

赵顼笑道:“多亏有你啊!”

话音刚落,忽听得外面一阵骚动,赵顼抬头看去,但见富弼他们已经来到席位上。

赵顼不禁又向张斐问道:“对于今日的听证会,你怎么看?”

张斐道:“我听说是三司使主动要求的。”

赵顼点点头道:“他说这么做有助于,百姓更加信任税币,更利于税币的发行。”

张斐笑道:“这是对的,其实朝廷发行税币并不难,难就难在大家是否愿意接受这税币。我相信三司使一定有把握拿下这场听证会的。”

当富弼他们坐下时,外面也渐渐安静下来。

坐在下面的一位年轻的司法官员,站起身来,宣布这场听证会,将是审理三司的赈济政策。

至于检察院递交的法案,没说是否通过,就连是否审完,都未有给个明确表示。

这立刻引发院外的观众窃窃私语。

猫腻!

一定有猫腻!

其实谁也没有寄望于当场通过,但好歹你得给个说法,你直接跳过去,这里面肯定有不为人知的事。

这在富弼的意料之中,但他也没有办法,他必须得给对方一个机会,立刻传薛向出席。

过得一会儿,薛向带着一个副官来到证人席前坐下,那副官则是坐在他的后面,除张斐之外,其余人还是很讲究这身份地位。

副官跟长官坐在一排,几乎是不可能的。

等到院外彻底安静后,富弼便率先问道:“三司使,根据我们所知,近日由三司、户部、工部一同制定有关旱情的赈济政策,是由三司使主持修订的。”

薛向点点头道:“是的。”

富弼又问道:“而根据这政策上所言,是先由工部在遭遇旱情的州县,布置水利工程,然后再由三司拨钱,户部来执行。”

薛向点点头道:“是的。”

富弼又问道:“为什么三司使要选择以工代赈的方式来帮助百姓度过灾情,而不是直接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其实古代以工代赈是少数的,开仓放粮反倒是主流的,当然这种开仓放粮,也只能是救一小部分人,同时朝廷也会要求乡绅给予一些赈济。

故此,富弼才会这么问。

薛向回答道:“这是因为国家仓库里面的粮食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选择开仓放粮,只能保住部分百姓不会在这期间活活饿死,但也只能给一口饭吃,但如果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是可以让百姓有盈余,可以更好的度过灾情。”

此话一出,不少官员是直摇头。

什么盈余。

就是纸币呗。

那就是一张废纸。

富弼心里当然清楚,但他还是按部就班地问道:“三司使这话难道不自相矛盾吗?你说朝廷的存粮有限,不能发放足够粮食,却又说以工代赈,可以让百姓有盈余,这多出来的钱,是从何而来。”

薛向道:“在这个赈济政策中,还包含着一份税币法案,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代为交税的交子。到时这些税币会由三司使发放,户部再拿着这些税币,当做工钱,去发放给百姓。”

话音未落,嘘声四起。

这京城市民,可是不傻,你特么又来骗人了。

面对嘘声,薛向兀自是信心满满。

等到皇家警察维护秩序后,司马光就忍不住抨击道:“你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在旱情之下,百姓缺得是粮食,你不发粮食,不发铜钱、布匹,却偏偏发这纸币,百姓拿着纸币,不还是得向朝廷购买粮食,但你又说朝廷没有足够的粮食,要是买不到粮食,你可知道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吗?”

王安石瞅着司马光那吹胡子瞪眼的样子,心里就来气,“可真是欺软怕硬,昨日怎没有见你这么凶。”

这话当然是有失偏颇,人家司马光昨天也很给力,只不过是他说不过张斐,他也没有办法。

内堂的赵顼不禁也道:“这司马君实对薛师正,还是存有很大的偏见啊!”

张斐却道:“这听证会就需要偏见和刁难。”

赵顼问道:“为何?”

张斐道:“如果连带有偏见的问话,都无法反驳,那只能证明这个政策存在着问题,如果换做是我,我可能比司马学士要更狠。一座稳固的宫殿,就应该经受住风吹雨打。”

赵顼想了想,笑道:“你说得好像也有道理。”

面对司马光的咄咄逼人,薛向是淡定从容地回答道:“我并没有说,百姓拿着这些税币,只能向朝廷购买粮食,虽然朝廷也会开放粮仓,放出一些粮食,但我更希望百姓拿着税币,去市集上买粮食,买自己所需,就跟平日里一样。”

嘘声再度响起,比上回更大。

真是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想拿我们商人当这冤大头。退一步说,就算你是这么想的,你也不应该说出来,完全无视我们智商。

司马光也给薛向逗乐了,“怎么?你还打算强迫商人收这种税币吗?”

“薛某绝无此意。”

薛向摇摇头,道:“我们这么做,非但不是强迫,而是还是完完全全为商人着想,是为国家财政着想。”

“为商人着想?”

司马光错愕道。

为国家财政,这是很好理解,也没有人质疑这一点,你都发纸币了,还不是为国家着想吗?

樊颙他们也傻眼了,这么无耻的话,你也说得出口吗?

真是不要脸!

你堂堂三司使,会为了我们商人着想?

狗都不信。

“正是如此。”

薛向点点头道:“目前旱情已经发生,国家在农税方面,是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很大的损失,如今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尽量避免商业再遭受到打击。

而旱情的到来,必然会使得百姓不能再向往常一样,去市集购买货物,这会使得整个市集都变得萧条,目前市集上已经出现这种现象。

朝廷若是发粮食给百姓,百姓也只能是保住性命,商人面临的困境是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设想出税币来,如果只是让百姓拿着这纸币去跟朝廷换粮食,直接发一张凭证就行,无须发税币。正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交税,故此税币对于每个人的作用是一样的,是能够在市集上流通的。

届时百姓就可以拿着税币去商人那里购买粮食,购买生活所需,甚至去喝一口酒,这么一来,商业就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目前我朝商业是欣欣向荣,商税也是在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一笔收入。而且当下是算总税入,要是商人赚得少,税也交得少,如果我们再不顾商业,那么今年税入,定会大幅度减少,而明年的支出,也必然会捉襟见肘。”

说到这里,他从副官手中接过一沓文案来,“这是近几年关于京畿地的商税账目,并且我们也统计出,如果不发税币的话,将会使得多少商人关门歇业,以及税入会减少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