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抛售(1/2)

这边“商会”宴席刚散,一个黑影从空中蹿出来,猫着身子穿街过巷,直接溜到潘小园府上。

潘小园听完董蜈蚣的低声汇报,气得秀眉倒竖,鼻子都要歪了。

“老百姓饿不死就成?——他们也配说这话!成了,多谢你,去管贞姐儿支报酬。”

窃取情报的勾当,照例是按盗门规矩来付钱。但这也非董蜈蚣坐地起价。譬如此次溜进唐员外府上,据说是依仗了十几位盗门同行,有的放风,有的探路,有的负责转移视线,有的在后面接应掩护——这才能做得万无一失。因此也不能让他们白干。

时迁已经随了大部队北伐,眼下不知在哪棵树上转悠;京城里的盗门同行不多,本事也马马虎虎一般般,能探出点情报就是立功,她不做奢求。

照例去度支司巡视了一圈,检视国库的运转情况。度支司主簿愁眉苦脸,给她递来一封言语浅显的书信。打开来看,好看的瘦金体,是太上皇赵佶的哭诉:生活水准下降太快,每天居然只供四顿,每顿居然只剩了八菜一汤三点心,连绘画的颜料都换成了手感糟糕的大路货。当初说好的优待呢?诚意呢?

他身边的看守们都是不太识字的好汉,也知道朝他们提意见等于白提,想起来那日的温柔美貌女土匪,或许会心软些个,怜惜怜惜他这位百年不遇的艺术大家。

可惜太上皇不了解这位女土匪的本性。但凡涉及钱财支出,她是头一个不会心软的。

立刻驳回了赵佶的诉求:“不管!物价都涨上天了,他还盼着每天山珍海味呢?再提意见,顿顿杂粮粥、下水汤!”

想了想,还觉得治标不治本。不能总把太上皇当吉祥物供着,多少兄弟的吃穿用度,都比不上他的百分之一呢,想想都心疼。

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翰林图画院还没撤吧?”

“翰林图画院”是当朝的“中央美院”,汇集天下顶尖艺术大师,授予“翰林”、“侍诏”的身份,领取国家俸禄,研讨学习,专工书画。而太上皇赵佶则是当之无愧的博导级院长,据说曾经七日七夜待在院中进行学术探索,不知疲倦。在他的亲自领导、执教和关怀下,画院走出了米芾、王希孟、张择端、费道宁、戴琬、王道亨、韩若拙、赵宣等书画名家,为中国艺术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旁边几个小官吏都知道她秉性,又逢迎巴结,听她这么一问,抢着回:“没,没撤!夫人要裁撤画院不是?下官们立刻去办……”

潘小园连忙叫停:“不不,这个可以留下。养几个画家,置办几套笔墨颜料,又花不了多少钱。”

顿了顿,还是要确认一下,又加一句:“是伐?”

众吏笑道:“这倒是。”

“劳动最光荣,要吃饭得靠自己的双手。让太上皇去书画院当个画师、讲师什么的,每月按翰林待遇给他发俸禄。要是有佳作出来,再发奖金。以后让他学会自食其力,要想吃八菜一汤,得拿作品来换。”

众吏面面相觑。潘夫人简直大雅若俗,书法绘画这种艺术活动需要灵感堆砌,哪能像做饭烧菜一样定量产出呢?要是太上皇在位的时候,听到她这么一句亵渎之言,可要龙颜大怒了。

潘小园假装看不见大家的怒火。自己又不是没经验。手速是练出来的。过去的扑街写手潘六姐,追求灵感追求风格,还不是一天写不出几百字。然而当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也能奇迹般的日更六千了。

然而那都是久远的过去了。叹口气,谦虚地想,现在的自己,除了给人讲讲故事、赚赚钱,也没什么其他特长了。

意气风发地拍板:“就这么定。太上皇初学赚钱,可以适当优待,每个月发双倍奖金。”

*

然而生活水准下降的不止太上皇一个。听得留守东京的梁山兄弟们汇报,大军的伙食标准这阵子一路下降,从一开始的顿顿有肉,眼下又沦落到面饼咸菜杂粮粥的待遇。好不容易吃惯了乳酪,乳制品价格又疯长,马上又吃不起了。

秘密囤货的事情没让别人知道。大家都以为她还在挖空心思的想办法。连岳飞都派人来问,说物价涨得实在离谱,师姐若是实在没奈何,要不要重新考虑一下印钱?

小伙子整天就惦记着印钱。忽然想着,什么时候得开个宏观经济班,把自己这些朋友兄弟们好好培训培训——这个劳动量太大,需要从长计议;但可以先派小贞姐儿过去,给岳飞补补经济课。小姑娘肯定不会嫌累。

胡思乱想一通,还是狠下心回:“印钱容易,咱们能买到东西了,可咱们越买,商贩们尝到甜头,愈发抬价,但吃亏的不还是百姓么?让岳统制再坚持一阵子,我定会给大家伙一个答复。”

扛住各方压力,依旧秘密囤积市面上可买到的一切粮食、丝棉、油盐,每天监控物价浮动。

商户们乐得看到物价飞涨,约好了继续囤货,大伙十分有职业道德,没有提前抛售的。米价已经涨到了一千八百钱一斗,普通麻布将近四千钱一匹,猪肉也涨到了一千五六百钱一斤,连寻常的小康之家都吃不起了。

百姓怨声载道,对于新朝廷的信任慢慢下降。有一伙穷汉因为买不起粮食,策划着夜劫大户,让开封府一举破获。宗泽让人把卷宗抄录一份,丢到潘小园家门口。

老夫子忧国忧民,知道他等不了太久。

公孙胜派了个小道童来找她,说强力火药与金属炮筒的研究进展飞速,只是眼下原料奇贵,一年的研究经费,恨不得几天就给败光。要是再这样下去,叫贫道如何自如地炼丹?大宋的科技发展眼看就要止步不前。

连水夫人都托人给她带信:潘老板,给点活路?

只有御史中丞秦桧替她说话:“潘夫人是生意场上的老手了,比我们这些书呆子有经验,大伙要相信,假以时日,她一定能想出解决之道。”

不得不承认,秦中丞还是有眼光的。潘小园咬牙等到将近月底,挑个天气晴朗的黄道吉日,把点心铺团队召集起来:“今天行动。”

同时用兵牌调来自己的五百精兵:“城内各处维持秩序。”

*

等到卯时鼓响,晨雾渐散,京城各处“公私合营”的几十处酒楼商铺一齐开门,里面是横七竖八堆着的大批生活物资,通通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统一抛售。

郓哥吼着大嗓门,竭尽全力的吆喝:“上好的白米,只要一千六百钱一斗,多买打折!——客官要丝麻不?小的这里也有优惠价……快来瞧,快来看,错过了后悔,全城最低价!”

城里物价每天都涨,百姓已经习惯了一觉醒来,商铺里的东西集体变贵。眼下听到有人居然在喊什么“全城最低价”,马上有人闻声而来,问了几句,又惊又喜,互相转告:“是真的!”

哪有心思问这些货物从何而来,又为什么要“低价”贱卖,更不在乎东西的质量,掏钱再说。

“给我来一石米!那个、马上派人来取……”

“三斗……不不,五斗!店家你可说好了,这个价不能反悔!”

街坊另一处,昔日的“熙和楼”门口的外卖酒柜已经改成了布店,门口同样是人满为患。

无数大娘大婶大姐们蜂拥而至,对柜台前面那个风情万种的迎宾小哥视而不见,眼睛只盯着里面一匹匹的各色布料,几乎是抢的:“给我扯七尺……”“我要一匹……”“三匹……”

周通在后面数钱数到手抽筋。燕青完全变成了维持秩序的,温声劝道:“大家稍安勿躁,货物管够……”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没一顿饭工夫,半个东京城就知道“有人在某处大量抛售生活必需品”,而且居然是按照前两天的价格来卖!

再过不到一刻钟,就有富商们派人前来大量扒进货物——看到市面上突然出现如此大量的物资,疑惑归疑惑,但此时不占便宜,更待何时?正愁囤货的成本越来越高,眼下这是现成的给他们送钱来了!

第一批货物很快就全都售罄,占了东京城日成交量的五成左右。没抢到的人唉声叹气,拖着空布袋回家。

潘小园坐镇指挥,丝毫不乱。

“大家休息休息,吃口饭。等到下午,再抛第二批。”

投机商们这些日子囤积居奇,其实手头现金也紧。像唐员外这种超级大户,身边还有点余钱,可以继续扒货;不少人资金力量不雄厚,眼看着大量货物被别人买走,心里头好似捅进一根鸡毛掸子,又是痒痒,又是疼。

离“米价两千”的目标就差一点点了。等到米价真的涨到两千,少卖一斗米,那就是丢了多少哗哗作响的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