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兵痞(1/5)

有些人真就是天生不识数。这要放现代,燕小乙哥就是那种理科一排零蛋,然而依然会混得风生水起人见人爱的励志典型。

燕青想必这样出丑也不是第一次了。微笑地让大家嘲了个够,就十分有自知之明地交出了部分领导权:“虽然大哥们信任小乙,这次行动也是我来牵头,但我毕竟初涉江湖,要学的还有很多。寻常俗务,钱财支取,大伙还是听潘家姐姐的。至于行进路线、安全守则,咱们听命武松大哥,若有谁擅自离队,不听指令的,请大哥军法处置。”

不愧是在等级森严的员外府中长大的,一上来就提议确定责任范围和赏罚措施,一改梁山以往无组织无纪律的画风。

说得太得体,没人表示异议。况且这八个人里,本来大多数都已经跟潘小园一条心。剩下一个跟她不太熟的周通,自然而然是奉武松为老大的。燕青这么一说,也算是顺应时势。

至于钱财,这次下山做任务的“公款”,山寨里赍发了一千贯,外加一百两金子,此时沉甸甸的装在驴车里,自然而然也要归潘小园把关——武松从来懒得过问,燕青不识数,她义不容辞。

行至三岔路口,终于要和大军分别。

武松只跟鲁智深说了一句话:“要是捉到那史文恭,知会兄弟一声,那人让我来杀。”

鲁智深呵呵笑道:“洒家可不一定等得!”

武松再不说话,禅杖给和尚扔回去,仿佛只是扔了一团废纸。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鲁智深一把接住。

大和尚胯`下的马腰一塌,绝望地一翻白眼,喷出一道浊气。

旁边小喽啰敬畏万分,轰然喝彩:“大哥好气力!”“厉害啊!一个顶俺们十个!”

潘小园暗中摇头。这人真是时刻不忘装逼。

不过他也就任性这么最后一回了。从现在起,他就是张闲主管雇佣的三流镖师。有他来撑门面,道上的毛贼应该不敢轻易觊觎这队人。因此这一路上,他怕是没什么舒活筋骨的机会了。

抱着这个想法,她一路上也就对武松多有同情和容忍。但道上没走几天,她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

*

*

落叶成泥,寒风萧索,一队行人簇拥着一辆小轿,逶迤行在路上。

当今世道不太平,山东地方又出了梁山匪人作乱,因此来往旅人更是格外小心,能白天赶路,就不趁夜,能结伴而行的,就绝不落单。

眼下路上走着的,是登州府一户大户人家的队伍。轿子里坐的便是他家未出阁的千金,姓贾,由于母亲亡故,父亲年迈,便启程去往南京应天府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一个老仆领路,带着几个奶娘小厮丫鬟,每日走走歇歇,还得提心吊胆,生怕让山大王们盯上。

幸而今日路上碰见了去东京做生意的一家子,随行还有个人高马大的镖师,一看就极有安全感。另外几个男丁也像是会些拳脚的。那贾家老仆连忙请求跟人家结伴,对方痛快答应了。

这会子已经行了半日。沿途无甚风景,又加上方言不通,因此两拨人除了必要的客套,也都是话语寥寥。

大约是路上太无聊了,那领头的生意人,叫什么张闲的,不知怎的就和轿子里的贾小娘子攀上了话。他一开口就是登州地方方言,说得跟本地人分毫不差,逗得那小娘子在轿子里咯咯直笑。

那老仆看了一眼,摇摇头,哀叹一句如今的年轻人太随便。但毕竟是自家小主人,不好说什么;对方眉清目秀的不像坏人,又是萍水相逢的客人,过了今日就江湖不见,再者两人连面都没见上,隔着帘子说两句话,于礼数上也无伤大雅。

这一聊就是一路。连那贾家的奶娘丫鬟都惊讶,平日里冷若冰霜的自家小娘子,这会子温柔活泼,和那姓张的客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过得一会儿,就连几个年轻的小厮丫鬟也倒戈了,津津有味地听“张闲”讲各地的风俗轶事。说到妙处,轿子里小娘子笑得花枝乱颤,连声道:“官人懂得真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