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县试第一场发案啦!(2/2)

中股:议论一浅一深,排比对偶没问题。

后股:议论一实一虚,排比对偶没问题。

束股:总结有亮点,是点睛之笔,排比对偶没问题。

*

全篇中心思想固定,没有擅自发挥,辞例都出自四书五经,用的是先贤语气,第一遍没问题。

开始检查第二遍:皇帝名字的避讳没犯。

第三遍:七百字,没问题。

好了,开始思考《论语》这道题,这道题又简单又正常,不是截搭题:“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个答起来容易,难的是答的出彩。

不过顾思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多,做起这道题来很快。

他用同样的方法检查了三篇,对于试帖诗只有模糊的头绪,就一次磨了很多墨,把前两篇文先抄上去。

考试对于卷面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书法要好,一个修改的地方和错字都不能有,而且墨色得一致。

要是一次磨的墨少了,不够写完,后边磨墨时水多了少了,写出来的字颜色上有一点细微的差别,可能都影响考官的印象。

认真而小心的写完,等墨干了收起来,顾思打开脚边的考篮,拿出水壶喝了点水。

早上喝水少,现在渴了。

正喝着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喝水能让人的大脑思考速度增快,提高效率,干脆就喝了一杯的量。

可能是心理作用,也可能是本来就有点思路,水喝完一会儿,顾思灵感就来了。

他写完草稿,检查完,再做了雕琢,满意了。

这时候他开始感觉到肚子有些饿了,但不想在考场吃。

几百人考试,早有人憋不住,在考桌下就地解手到尿罐里。尿罐有盖子盖着,多了,也能散发出味道,他鼻子灵,已经闻到一点味了。

不是很饿,还能再等一半个小时,就直接把诗誊写上去,等墨干了,整体检查一遍,收好。

这个时候考场里已经有几个人交卷了,顾思收拾东西,打算交卷。

这个时候,他右边的那个小声的叫他:“你帮我写首试帖诗。”

顾思当没听见。

他是看到一些人交头接耳的,只要不出声扰乱考场纪律,县官也不管。

而且这聊天也作不了弊,诶,不对,可以问别人试帖诗这道题的出处,说不定就有人知道。

想到这里,顾思有些后悔,但很快他就按掉了自己这想法,超出限度的投机取巧不可取。

反正作弊是不可能作弊的。

顾思交卷时,县官特意多看了顾思一眼。

顾思长揖行礼,回到座位处,折叠了桌椅,提着考篮抓尿罐带着桌椅从东南的角门出了考场。

等到了辕门前时,那边等着的人都望着他,一个年轻的十四五岁的少年笑道:“可等着你了。”

考试的辕门不是随到随出,开始时得等十个人,才会开门放行。

顾思笑着问:“咱们这是头牌吗?”

“头牌,出头牌!”少年一脸兴奋,正说着,门就开了。

刚走了几步,门外传来吹唢呐和打鼓的欢乐声音,声音大的比别人娶新娘子还要热闹!

顾思在街前几百个候考的家长和亲朋的注视下出了辕门!

顾爷爷立刻发现了顾思,还没上去呢,顾家曾祖父脚步飞快的跑过去,接过顾思手里的桌椅,着急的问:“考的怎么样?”

顾思被逗笑了:“你不是不准我爷问吗?”怎么自己倒是问起来了。

“小兔崽子!”顾家曾祖父笑骂,“你要不是出的头牌,我才不会问你!”

“考的凑合,用了最好的水平。”顾思笑着说,没给顾家曾祖父太大的希望。

顾家曾祖父便细问了起来,把桌椅给了跟过来的顾爷爷。

顾思记性正好,回去就把自己的文章默写出出来。

顾家曾祖父看了,连连高兴的道:“肯定能中!”府试都有希望过了。

等结果的日子有些着急,但两天以后,就发案了。

两篇股文再加五言六韵诗,一个考生答完的卷子有一千四百六十个字。顾思看着,至少有四五百个考生了,就按最少的四百人来算,至少也要有五十八万四千字了。

要在两天之内看完五十八万字,还要批注,你说县官厉害不厉害?!

厉害的不止是县官,还是八股文的另一个大优点:易于选拔。

从宋朝开始,读书的普通人越来越多,考生也越来越多,但是选拔的人才名额有限,竞争就更加激烈。

到了明朝,试卷根本就阅不过来,为了快速简便,考官开始设置写作难度,一代代积累下来,就成了八股文的要求。

是以,有些文章阅卷官根本就不用细看,字数不对,过;卷面不好,过;对偶有问题,过;例子出了范围,过……

所以说,八股文的发展,是历史的选择。它虽然有很多缺点,但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它是最好的考试制度。

顾思和家里人没想到县官这么猛,以为至少要三四天,本来打算明天去蹲案的。

第一场结果最重要,要是第一场中了,可以说是县试就过了。

顾爷爷有事驾车出去了,顾家曾祖父心急,催促顾思:“快!你跑的快,快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