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交心与交易(2/3)

姬松二话不说就站了起来,刚想说告辞的话,就被其打断。

“别以为我只是给承乾说了,也是给你说的。”

“我?”姬松指着自己鼻子不可思议道。

“没错,你啊,就是个惫懒的混蛋,稍不注意就能金蝉脱壳给跑路了,要是不紧紧地看着你,等朕一走,你保管跑的远远的,生怕惹上什么麻烦事!”

姬松想要辩解,但发现他说的好像都对,那时候自己不跑等待何时?谁愿意去趟这个浑水?

“你们看看,这混账现在连辩解都懒得辩解了,简直就是个白眼狼!”指着姬松对长孙和李承乾骂道。

“父皇,既然子毅不愿待在朝堂您就别勉强他了.........”

不等李承乾说完,就被李世民瞪的将后面的话憋了回去。

“你不懂,对你朕是放心的,但你到底还是眼界窄了些,现在的大唐不同于以往任何王朝,庞大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复杂的人心,以及众多部族和世家,现在又加上商人和读书人这个群体。”

“以前是没办法,读书人就那么多,能有才的就更少了。但现在不同了,太白皇家书院为天下先,广纳学子,天下各地世家豪强,商人都在当地开设书院,抢夺人才。”

“太白书院中很多东西你也是知道的,那些东西你以前敢想?根据统计,元统二年为止,大唐读书人就已经突破了三百万,这还是经过正统教育的读书人,那些野路子出身的也不少。以前的时候觉得读书人太少了,但现在,读书人是多了,但人心也杂了。”

“你不但要治理好百姓生计,还要治理好人心,不能人心散了。政务方面朕无可挑剔,你有能力,有毅力,更有担当。但治理人心你还差的远呢!”

李承乾若有所思,想到姬松所作所为,以及种种迹象,他突然明白了什么,有些哑然地看向姬松。

“不错,当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套理念已经越来越不能帮助我们治理天下了,我们需要一套新的思想来指导天下人的心。”

姬松没有否认,他此番回来就是要做这件事。

之前他虽然有众多布局,但大多都是情势所逼不得不为之,每当出现问题,他就像是在打补丁一样,耗时耗力,其结果却不尽然!

这段时间的游荡他看到了很多,也终于静下心想到了很多。与其修修补补,那还不如推倒重建。

正如李世民所说,因为自己的到来,大唐已经不同于后世史书上的大唐,不管是经济,军事,还是制度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读书人的增多,人心浮动,可能有不少人发现了问题,但却不知道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哪儿!

当年孔颖达或许知道,但却不愿也不能去捅破,所以他离开了朝堂,作为书院自建立起,一步一步看着书院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李纲也知道,但却无从说起。

随着时间流逝,朝堂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以往的学识和见识已经不能让他们得心应手的去处理政务,所以他们寻求外部的帮助。西方的思想传入大唐,这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但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理念让他们产生了动摇,玛雅文明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融合不同文明的好处,所以他们想尽办法去获取外部的知识。

但事与愿违,虽然有了一些帮助,但也只是隔靴搔痒,触及不到根本!

朝臣们迷茫,困惑,不知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求教于圣贤,却始终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看似完美的解释。

所以,他与同样迷茫的李世民心照不宣,都在迷茫中前行。大唐藏书馆的建立只是一个开始,思想的大辩论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困惑,才是他们目的,那就是为大唐寻找一条能指导他们继续前行的思想......

“每次变革都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要是有可能朕也不想变,天下人也不想变。但可惜,不变就是等死。”

李世民有些低沉道:“商汤革命是一种变,周公立周礼是一种变,总忘攘夷是变,胡服骑射是变,君子之战成了无所不用其极是变,商鞅变法是变,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市衡量也是变。”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变,重新解读论语,四书都是变。变来变去,到了两晋时期大家才发现变的还不够,甚至于都迷茫了,纵情山水,士子狂放不羁,遁隐山林。”

“清谈,不务实务,是在迷茫下的疯狂和无奈!”

“本以为前隋一统,文帝杨坚的开皇盛世能诞生出新的思想,但所有人都失望了。世家门阀遍地,把持朝政,百姓苦不堪言。”

“大唐才立国五十余年,本以为这样的事情在很久之后才能遇到。但谁也没想到大唐发展的太快了,日新月异都不足以形容!”

“所以,承乾,新思想的萌芽和探索就硬生生地落在了你我父子身上,但可惜,朕没有看到前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