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书院三绝!(3/3)

散尽家财,甚至举债建书院。从最开始区区数百人,连学生都找不到的小小书院十余年间竟然成为天下学子心目中的圣地。

书院到现在还在不断扩建,听说这将是最后一次了。从此之后百年之内是不会再建设新的建筑了。

十余年的时间,每年耗费在书院上的钱财数不胜数,到了现在据说前后已经花掉了数百万贯的钱财,这还不算大量的毕业学子义工义劳,免费给书院出人出力。

郕国公府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都投入到了书院的建设上,这等举动令天下人大动。试问天下,如此人物,当不当得这书院一绝?

一景,说来也是后来才出现的,说的就是山上深处的潜学林。

顾名思义,此地就是学子们思考问题的地方。潜学林是一片占地颇大的松树林,相传是最开始的那批学子们亲手栽种的。也不知是何原因这个传统流传了下去。每年都会有不少学生亲自栽种一株松树,久而久之,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最后要不是书院制止,早就栽的漫山遍野了。

不过为了满足学生们的一些心思,书院则放开后山,在后山大家可以随便栽种。于是,多年来这松树几乎占满了整个太白山。潜学林的含义于是也变的宽广了起来。

【姬唐】                【】

相传,每当有学生在学问上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就带上简单的膳食,来到潜学林自己栽种的那颗松树愿结芦而居。

说来也怪,在这里不知为何就感觉浑身放松,思想也随之放开,时有学生手舞足蹈奔向书院。

于是,越传越邪乎,到了最后,更是将潜学林传的神乎其神,说是有增发人智慧的能力。还有人说书院的潜学林积累了十余年数万学子心血,只要身处其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放开思维,甚至会与上代学长的残留的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新的想法。

此事越传越广,最后连书院祭酒,柏山先生都惊动了。在经过调查之后书院发出通告,说此事纯属子虚乌有,让大家安心学习,不要相信云云.........

但谁知当天晚上就有学生看到形似柏山先生身影的人去了潜学林............

这下好了,有阴谋论说祭酒为了独占潜学林,这才发出那封公告,更有甚者当面质问祭酒大人,臊的祭酒大人掩面而逃.........

于是,原本大火的潜学林更是成为书院禁地般的存在,为了更多的学子能够在潜学林中潜学,还传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年每人只能去一次,但不限年限,就是毕业了这个规矩还作数。

并且还请来书院山下的驻军,希望他们能看守此处,万万不可让其发生意外。本来驻军的校尉是不想理会的,但看着将来有可能是朝廷重臣的一个个学子,他也只能怂了。

不怂不行啊,这些是什么?那可是经过千挑万选后才进入书院的轿子。每一个拿出去都是不可多得人才,谁敢轻易得罪?

别看这些人此时只是个学生,但人家有书院做靠山啊。这些年走出书院的学生,最高者已经封侯,县令,长史,军中将领,数不胜数。随便出来一个都能招来一大片书院派系的官员。

就这样,时间一长,书院潜学林在学生中更是讳莫如深,别人想打听里面的事情,都会立即警惕起来。

而越是神秘,就越吸引人的注意。潜学林的事情早已传遍天下,所有来此的学子都想去那里走一遭。但可惜成功者寥寥,九成九的人只能失望而归!

当初为了此事还差点闹出事情,最后在书院的调解下,许诺只要有人在某一方面胜过书院的学子,就能自动获得他这一年的名额。

此事一出,顿时天下哗然,这是看不起谁呢?

于是,        短时间内书院城就聚集了大量的学子,就像想要挑战下天下第一书院的名头。甚至有的人打算以此为终南捷径,希望一步登天。

但事与愿违,成功者每年都不会超过十个............

当第二天胜利者从书院走出,大家都好奇潜学林中是否有那么神奇的时候,那人都是一幅魂不守舍的样子,让更是心向往之!

【姬唐】                【】

一馆,当然指的是藏书馆了。

这座站在山下都能看到其宏伟的藏书馆,早已成为了天下人都向往的地方。要知道藏书楼中不但有郕国公姬松当年重金收集来的数千册藏书,还有这皇家秘史官中大量的藏书拓本。更不要说其中还有当初从万里之外的海外带回来的玛雅文明图书,以及天下各国的藏书典籍。

可以说,藏书馆中收藏的书籍,简直就是一个收藏天下文明典籍的地方。

就是这样重要的地方,朝廷和书院反而管理不太严格。当然了,除了一些不能公开的典籍。

书院学子想要看书随时都可以借阅,但有个规矩,那就是决不能带出去,这是铁律,就算是皇帝来了也不行。

因为门外的铁碑上就明晃晃地刻着皇帝亲手所书的禁律,一旦被人发现私自带出书籍,那可是重罪,一个不好就会被革除学籍,没人敢这么干。

app2;

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