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新人和旧人(1/5)

十一月下旬,东海省化工设计院正式施行新的工资标准。耿志远作为助理工程师,拿到了一千元钱的基本工资,跟万德福、许远航一起并列倒数第一。而曾大有和于庆贺拿到了一千一百元,来得更早的陈瑛和刘梅则是一千二百元。

同时,院长穆繁羽进过一番操作,终于将省化工设计院整建制划归宁城化工集团所有。省院摇身一变成为了央企,穆繁羽志得意满之余还白得了一份大礼,宁化集团给他吃了颗定心丸,五年之内不会调整省院管理层,也不会干预省院的经营。

没有了上级省厅的管辖,宁化集团又没有收揽省院的用人权和财权,省化工院如同脱笼的雄鹰,一时间振翅高飞,大小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

既然自己当家作主,穆繁羽便大胆的将奖金比例大幅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就像火箭般一飞冲天。以前完成一个大工段,设计人员最多不过四五千奖金,现在干完一个工段至少能拿到一万多元。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随着奖金比例的提高,省院上下干劲十足,出现了少有的人人加班的热闹场景。入夜之后,省院大楼灯火通明,百分之七八十的设计人员依然在热火朝天的追赶进度。后勤部门也不失时机的提供丰盛的免费夜宵,以便能从前所未有的红火态势中分到一杯羹。

耿志远跟着老师夏苏同时承接了大小三四个项目,又在林荫和王平负责的项目里干了三四个工段,手里一下子聚集了合成氨、尿素、磷酸、硝酸、甲醇、精细化工等六七个项目,再加上几乎所有项目的应力分析,把他忙的是晕头转向不可开交。

省化工院作为省化工厅下属的二级单位,人员编制受到一定的限制,全院总人数一直在两百人以下徘徊。近年来,除了九七年耿志远那一批招进了十二个学生,其余年份新进人员很少,今年甚至一个学生也没有招录。

如今项目一多,人力不足的弊病显露无疑,穆繁羽只能督促人事部门尽快招揽专业人才暂时缓解用人矛盾,另外明年毕业生招聘名额也要大幅度增加。

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临近年底也不是跳槽季节,人才市场上一时半会儿招不到足够的所需专业人员。无奈之下,穆繁羽只能另辟蹊径,从宁西市化工设计院借调了十几个专业设计人员前来帮忙。

宁西市化工设计院是个乙级小院,全院职工才四十来人,主要承揽小型改造项目,项目小收费自然低,该院职工的收入水平可想而知。

借调的专业设计人员来到省城进入了省院,见识了省院办公环境和装备水平,又了解到省院优厚的报酬和待遇后,不由得一个个人心思动,都想表现一下自己的技术水平,争取打动省院能够留得下来。

只是工程设计采用的大多是成熟可靠的技术,几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成不变,如果没有参透技术奥秘的情况下自作聪明地做一些所谓的技术改进,不但不会带来预期的效果,反倒会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