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见招拆招(1/2)

夫妇俩齐齐抬头,姜璃从梁上跳下来拍了拍手,并示意两夫妇坐下,不必拘礼。

她搓了搓手,张开怀抱示意郑公手上的小家伙跳过来让她抱抱,可小家伙直接无视了她,一脚蹬到了对面遥远的她母亲怀中。这世上他还是第一个让太后吃瘪的人儿,姜璃能怎么办?尴尬地缩回手拍了拍:“好,特别好。”

郑公一副好男人模样地绕到魏宁夫人后头,逗逗孩子,还朝姜璃望了望说:“太后娘娘为何刚才如此说?属下和苒苒好着呢。”

说完,魏宁夫人右手一掌,把郑公推了一段距离。

姜璃扶额,她道:“哀家还没闲到管你们家务事,哀家是说你的郑国要没了。”

郑公做了个稍等的动作,把儿子抱出去让奶娘看着然后马上折回来。

“娘娘请讲。”

三人围着桌子,郑公与魏宁夫人皆认真听着太后娘娘所讲的来龙去脉,大致意思是郑国与王子朝旧部密谋造反,以这个为借口离间郑国与大周的关系。

呵,呵呵呵,郑公一脸不屑站起来辩驳道,“这故事也能编的下去?当年陛下还是宸王的时候,是谁,是谁一箭把在洛云城楼上慷慨陈词的王子朝的手给射穿了?”

“属下对大周可是忠心耿耿的,到底是谁这样污蔑我,让他出来,他要敢出来,在我们郑国,污蔑人可是要割舌头喂狗的,怪他运气不好,污蔑的还是寡人,郑公,他全家的舌头割下来都够炒一盘菜的了。”郑公大概是被气糊涂了,鼻息直哼哼。

就连魏宁夫人都觉得他急了,拽了拽他的衣服。

“说完了吗?”姜璃此时已喝完了半盏茶,然后阐述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个理论:王子朝旧部若是出现在郑国,郑公就难辞其咎,有人会拿这个做文章,说什么都行。

“绝无可能,郑国防御森严,半个有嫌疑的人都不会漏进来坏事。”郑公对自己国家的防御系统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那如果是有心人假扮的呢?”

“不会,属下都说了,这种人进都进不来。”

“那进来了再假扮呢,就算你抓到砍了,人家会说你杀人灭口。”

……

“不过庆幸的是那假扮的人也得找个身份贵重的人攀谈,才能给郑国留下污点。从郑公这边下手倒没有可能,但是还有一人,他现在是不是不在王宫?是不是很好的机会”姜璃说得自己就是那个奸细,露出那种奸计即将得逞的得意的笑容。

郑公此时才找到了这个点,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好。

“杳音,我们走,哀家现在缺人,只要你继续跟着哀家,哀家保证你的孩子有人带,委屈有人替你受。”说着,姜璃又穿上了夜行衣,魏宁夫人毫不犹豫上前,被郑公拦住。

姜璃撇开郑公的手问他:“你知道媳妇和妈哪个重要吗?”

这个让郑公苦恼了很久的问题难道是由太后娘娘亲自替他解答?“请太后明示?”

姜璃拉着杳音的手,呵呵了两声:“既然你这么问了,那你就不是个男人。”说着,拉着杳音就飞没影了。

吴地

每到秋天,让老百姓束手无策的蟹灾如期而至。螃蟹的破坏力极强,尤其是破坏水稻的杀伤力。

尤其是吴国最惨,螃蟹破坏的水稻连来年播种都成了问题。

那种螃蟹好像是专门为水稻而生的,不仅恰恰好在秋季出没,而且长了对魁梧坚硬的大螯,锋利如闸刀,咔嚓一声,就能将水稻拦腰截断,故这种螃蟹人送“大闸蟹”。

而且它们繁殖能力及强,一来就是黑压压一群,一只踩着一只,一片叠成一大片,一堆垒成一座山,场面壮观,弄得蟹灾比蝗灾还要厉害。

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的,终有一天,有人在田里挖了一大坑,将一大波大闸蟹赶入其中,再用盆烧得滚烫的热水一浇,得,螃蟹都翻了个个,蟹灾解。

可那人可不是什么救世主,她蹲在坑前许久,哇,大闸蟹熟了,熟了!好香~她实在忍不住抓起来吃了一只,世界真美好,她就知道会如此。

三丫鬟跟随卢公公用了三个月时间来到吴地,她们是私自跑出来的,跑都来不及,所以没有携什么“公款”就出来了,路上吃喝自然不如以前,她们特地还绕了偏远些的地方,因为怕在城里看到哪家酒楼没忍住……

卢公公倒是不缺钱,能管她们吃饱喝足,但无功不受禄,没替他办过事平白无故把人家吃穷了也不好,所以她们一路忍着,忍着,没有吃过什么好吃的。

晓兰一听说有蟹灾,而且是螃蟹,料定这东西肯定能吃,现下,三丫鬟在田里原地支起了锅灶,生火开始煮螃蟹,卢公公看她们吃得这么香,也十分讲究的调了醋和蒜作为蘸料一起食用。要问这些锅碗瓢盆和调料他们是打哪来的,笑话,灭蟹救灾的大功臣不应该被老百姓们捧着吗?

晓兰受卢公公的启发,将蟹带到了城中的酒楼,让大厨子按照她所说的烹调螃蟹,仅她一人,就在一日内想出了清蒸大闸蟹、香辣大闸蟹、年糕炒闸蟹、油闷大闸蟹等多种吃法。使酒楼的客人络绎不绝

晓兰凭着这“手艺”在那座大酒楼白吃白喝了好一阵,其他两个丫鬟都觉得此时的晓兰姑娘正在闪光发亮。

没出三日,各大酒楼争相模仿,但生意一直都及不上晓兰所在的这家好,因为晓兰姑娘是为吃大闸蟹而生的!

且不说她是酒楼的活招牌,就凭她一天一个花样的吃法或者说法,别的酒楼只能对其顶礼膜拜。

今天,晓兰会当着大家的面,举着蟹螯高呼道:“这可恶嚣张的钳子,以前耀武扬威地坑害百姓的粮食,现在还不是成为我们口中的美食,来,兄弟们干了这碗酒,吃了这个螯,你也能威风凛凛,为民除害。”

然后这半个月,这片地就流行吃蟹螯,他们还比谁的大,谁就厉害。

再是下半个月,晓兰端了一盆母螃蟹,大家不解,不是公的螯大吗?晓兰坐于酒楼中间动了动食指,自信道:“不不不,十万个蟹螯都顶不上一个蟹黄。”

经晓兰的“研究”,她发现母蟹的蟹黄越是秋末越肥美,她打开一个蟹壳,里边的满满蟹黄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简直是珍品中的珍品。

所以下半个月,母蟹的价格水涨船高。

以为这样就完了吗?我们的晓兰姑娘为了保存这“秋天的美味”,取出大闸蟹的蟹膏蟹黄,加上透熟的肥膘末,然后用葱、姜爆香,再用黄酒焖透,高汤调味,最后再淋上猪油和洒上胡椒粉,这样装成一罐,晓兰给它们取了个名字,“秃黄油”。

这种“黄油”的纯度极高,不允许有一丝蟹肉存在里面,因而不同于夹杂了蟹肉的蟹黄。成品芬芳馥郁,美艳不可方物,可谓美食最高境界。

这些都是晓兰离开吴地之后让老板拿出来卖的珍品,我们暂且不表。

卢公公看着每日要吃两只大闸蟹的晓兰调侃道:“晓兰姑娘在吃的方面造诣也很高,也可发财。”

晓兰嘿嘿笑了两声,不好意思道:“先生可别打趣我,晓兰出来不是为了吃的,吃完这两个,我们明日就上路去越国。”

话本子上时常出现“报恩”的情节,它十有**是以“以身相许”为卖点,吸引人去看的,若是加之波澜坎坷,就更加让人欲罢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