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贸易谈判(一)(3/4)

“陶总但说无妨,只要我方能够办到之事,都可尽力满足。”董烟云急忙催促道。在他看来陶东来这完全只是欲盖弥彰而已,说是跟钱无关,这真要跟钱无关你兜这么久的圈子干嘛?

“我想董先生大概也知道,我们这边很缺海船……不不不,你不用瞪着我,我们并不是要你们继续提供海船。”陶东来顿了顿道:“我们希望贵方能在福建代为招募一批船匠,至于具体的待遇,稍后可以和宁先生详谈。”

作为这个时代大明统治区内海上贸易最为达的沿海省份,福建地区所拥有的海船数目还是相当大的,相应的造船业也比较达,这个行业的人口基数还是很可观的。按照执委会在此之前经过各种途径所了解到的一些信息,福建省内从事造船业或者相关行业的人员竟然过万人,虽然其中大部分都只是粗通木工的一般劳工,但着实也有不少拥有真本事的船匠。

琼州岛本地的造船业远不如大6达,只有北边的儋州、琼州府城有造船厂,去年何夕还曾经去琼州府城订制过两艘海船。不过自从海运部自己开设造船厂之后,执委会便通过各种渠道开始从其他造船机构中挖人,北边但凡是有点手艺的船匠,已经有八成都搬到了胜利港来。像近在咫尺的崖州,罗升东更是把水寨里修补战船的船匠也搜刮一空全送到了胜利港,以至于现在崖州水寨的战船需要维护修补的时候,也必须到胜利港造船厂排期才行了。

岛上的船匠挖得差不多了,执委会自然就把眼光转移到了大6上。除了驻广办在不断地进行招收之外,造船业非常达的福建自然也进入了执委会的视野。造船厂归化民中的头号技术员张天贵,就是从福建躲避战乱逃到广州之后才被招揽而来,对于福建船匠所具备的技术水平,海运部是非常满意的。

董烟云不太明白陶东来的目的,犹豫着问道:“那不知贵方想招收多少船匠?”

“多多益善,我们是长期招收,对人数上不作限制。”宁崎接过了话头,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事务,一向都是由他在负责安排:“凡是愿意来胜利港工作的,我们都会给予一定金额的安家费。举家迁来的,小的读书,老的赡养,这些我们都会负责。只要有真本事,我们可以保证其收入至少是在大6的一倍以上。”

事实上迁到胜利港定居的船匠收入远比宁崎所形容的更高,像张天贵这种水平的船匠,在福建的时候不过每月二三两银子的工饷,新船下水时还能拿到一点船东给的红包,除此之外基本就没有别的收入了。但在胜利港造船厂,仅仅只是他三级劳工的基本收入,就已经过十元流通券,休息日加班会给加班费,逢年过节有节日福利,在技术上提出合理化建议还能得到海运部的奖金,实际算下来的收入起码是在大6的五倍以上了,而且家人的生活也全部由民政部门安排得妥妥当当,张天贵早就绝了迁回大6的念头,准备死心塌地在胜利港干一辈子了。

“那这招收到船匠的多寡,可否会影响到贵方出售的武器数目?”兜了这么久的圈子才开始提条件,董烟云当然明白对方不是无的放矢,这招船匠的事情恐怕没有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果然宁崎点点头道:“原则上我们还是重质不重量,主要还是看招来船匠的真实技术水平如何。我们现在并不缺劳动力,要的就是懂技术的匠人,所以招揽来的船匠会先经过简单的技能测试,确认其水平之后,我们才会给予贵方相应的回馈比如说每推荐来十名合格的船匠,就可以换到二七式火枪十支,或者是以七折价格采购二七式火炮一门的优惠。”

董烟云眉梢一抖,对于海汉人所开出的条件忍不住有些震惊。按照福建方面之前从“福瑞丰”手中采买军火的价格,海汉人为船匠所付出的代价至少是一人二十两银以上,而这还仅仅只是招揽费用,船匠到胜利港之后的待遇是另行计算的。这挖角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董烟云估计自家老板很难抵抗住这样的诱惑。

只听宁崎继续补充道:“……为了保证贵方能够在招揽过程中尽心尽力,我们会要求每次进行武器采购之前,贵方所招揽的船匠数目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会跟售卖武器的数目直接挂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