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7章(3/4)

要组建训练传统民团级别的武装组织,那可就要比培训火枪兵容易多了,这可以说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像甄朗这种向往私人武装却又缺乏决断力的情况,组建民团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甄朗最终还是没有马上作出决定,在谈话过程中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不够,这种情况下所作出的选择的确有可能会偏离自己的本意,还是要仔细谋划,从长计议才行。

陈一鑫对此倒也没什么失望的情绪,毕竟像福建许家,广东李家这样的合作对象可遇而不可求,他也不能奢望遇到的每一个合作对象都能有同样的魄力。而且客观来说,李继峰和许心素早年都在从事海贸活动,其眼光见识并不是内陆地区的商人同行可比,对于跟海汉合作的前景也看得更为透彻,自然不会像甄朗这样犹豫不决。

但无论如何,有了山海会这个框架之后,海汉有的是办法慢慢笼络人心,用实打实的利益将这些这些山东有钱人拉进自己的商业体系。一旦成为了与海汉合作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所代表的地方势力自然也会逐渐变成海汉的代言人,为海汉在大明推广经贸、文教、金融和军事发挥作用。

海汉对于操作这些事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案,甚至后续都不需要陈一鑫坐镇山东指挥,各个相关部门自会有人跟进,与山海会的这些成员进行下一步的商谈,议定今后具体的贸易合作方式和项目,确保今时今日在芝罘岛达成的合作协议都能转化为实际成果。

从南方另外几处殖民地赶来的船队因为路途遥远,约莫要比舟山来的船队迟了一周才陆续到达芝罘港。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所组织的船队规模要较舟山船队大得多,这样就能一趟多拉些人回去。如果山东这边收罗到的难民数量有限,肯定是先到先得,那么南方船队跑两趟山东的时间,舟山的船队可能已经跑了三趟,他们自然得让每一趟都尽可能满载而归,以便多抢运些人口回自己的地方。

在这个时代,人口对海汉的海外殖民地来说就等同于财富,特别是类似台湾岛这种严重缺乏汉人移民的地区,好不容易能有这种大批引入人口的机会,当地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虽说组织大型船队北上的费用不菲,但相较于这些人口今后所能创造出的价值,这些花费显然是很值得的。

“将军,高雄港的船队到了,他们还带来了一封厉大人的亲笔书信,请您过目。”曾晓文来到陈一鑫的办公室,向他汇报最新的进展情况。

“哦?”陈一鑫闻言立刻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从曾晓文手里接过那封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