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士堂(2/5)

十年隐忍,李忠的势力早在无形中渗透到了大唐的每个角落。边陲又是大唐抵御番邦的第一防线,李忠怎么可能会没有早早准备。

此刻,各大节度使日后唯一的香火俱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各塞边疆皆由节度使自行领兵,数十年的经营,各自手下的兵马都对节度使言听计从。或许自家大人让他们造反,他们也只会权衡成功与否,而不会觉得该不该造反。这就是大唐边疆的兵马现况。

李忠没想过要从朝廷派人去接管边陲之地的军事管理,无他,没这个必要。

边陲之地本是各色民族混杂在一起,且环境亦是和中原迥然不同。强行派遣将领去接管,先不说边军多长时日能够归心。因水土文化差距过大,反而还不一定有各地节度使管理得更好。

而李忠只需要牢牢的把所有节度使抓在手中就好。平时由各地节度使负责养兵练兵事宜,朝廷只管保持监督之责。战时即派遣朝廷人员直接统辖作战。

不止这一代,往后的世世代代节度使都将逃不开皇帝的掌控。

这就是李忠要兴建一所学堂的原因,就是为了对重臣的下一代施行思想教育。这一代的节度使死掉,继任的节度使子嗣皆是出自国士堂的人。

国士堂旨在培养武将,儒将,军师。可披甲上战场,亦可幕后排兵布阵之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