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医路扬名_第342章(1/2)

陈老说:“谢什么,靖泽是我学生,护着他是我的责任。”

关振远顿了顿,将自己的打算跟陈老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日报编辑部最近非常繁忙,推荐东西到日报的频率越来越高,推荐者还是那几位他们没法拒绝的家伙!

在处理完所有“批判稿”的第二天,编辑部突然爆发出一阵惊叹:“做专题!我们要做一个大专题!”

原来是主编拍案而起。

其他人纷纷朝主编聚拢。

主编拿起手上的稿件,激动地说:“这才是我们要刊登的东西,比起纯粹的理论战,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理论战会因为立场不同而开始无谓的扯皮,但是在民生面前所有人都只能有一个立场:于民生无益的,反对!取缔!于民生有益的,支持!推广!”

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言语,所有人心头微震,分了主编手里的稿件看了起来。

这些稿件有三个来源,分别来自永交、华中、华东三省,操刀人各不相同,其中关振远、耿修武、潘明哲占了大头。这不是理论稿,而是三份通稿——主题是对菜篮子工程前期试点工作的总结、归纳和生化。

光是这个当然有些乏味,关键在于关振远在通稿中无偿地共享了大棚种植技术和相关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共享方案,承诺提供电话咨询、互联网咨询以及专家组实地指导等方式的技术援助,无比使这项在永交已经相当成熟的技术普及到全国。

耿修武提供的是水网交通的进一步开发方案。

潘明哲也不甘落后,他在通稿中展示了结合华东多年来的防疫、防灾抗灾经验对华东城市肉禽蛋菜供应体系进行整合、整改的全过程。

三份通稿摆在一起,前面那些争论一下子变得苍白而无力。

妙就妙在稿件里虽然没有说半句支持关靖泽、郑驰乐的话,摆出来的实践经验却已经狠狠打了“批判者”的脸。

没有哪一个声音能比“事实”更响亮。

这件奠定未来几年小格局的事这时候并没有传到郑驰乐和关靖泽耳中。

严格来说,这次集训依然是封闭式的,只要外面的人不想往里传递这些消息,郑驰乐根本没法知道。

所以对于他来说,稿子的事情在陈老告诫自己后就已经告一段落了。

他专心投入到训练里头。

后边半个月滕兵带的班终于赢得了教官的认可。

刺头之所以被称为刺头,就是因为他们特别难管,难搞到让人头疼——能让人头疼,从反面上说明了他们其实还是有点能耐的。

这伙人的爆发力绝对不能小觑。

滕兵和郑驰乐商量过后就不厌其烦地找营房里的其他人谈心,做思想工作。他本来就是这伙人的领头人,随着关系不断拉近,对整个队伍的凝聚力也不断加强。

明眼人都看得出他们的改变。

党校的集训临近结束,滕兵想给郑驰乐涨涨脸面,也想试试正式迈出第一步,让更多的人看见他们的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